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一、选题依据与意义:
1.1环境抗生素的性质及研究意义
抗生素是指细菌、霉菌或其他微生物在生命过程中产生,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活性并且能干扰或抑制致病微生物的生存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现常用的抗生素除了包括 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氯霉素类,大环内脂类和四环素类抗生素等微生物培养液中提取物的抗生素,还包括磺胺类和喹诺酮类等用化学方法合成或半合成的药物。抗生素除了用于人类和动物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也被作为促长剂添加于饲料中在养殖业中大量应用。中国是抗生素使用大国,也是抗生素生产大国。根据化学工业制药工业协会2005年统计数据,我国每年抗生素原料生产量约为21万t,其中有9. 7万t (占年总产量的46. 1% )的抗生素用于养殖业。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2.1研究目标
1、探索磺胺类(sas)、奎诺酮类(qns)、大环内酯类(mls)和四环素类(tcs)4类抗生素对模式菌细长聚球藻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并表征形态变化,测定、分析eps在生物膜形成中所起的作用;
2、探讨磺胺类(sas)、奎诺酮类(qns)、大环内酯类(mls)和四环素类(tcs)4类抗生素对蓝细菌介导的生物钙化作用的影响。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3.1研究方法:
1、生长曲线的侧定
采用比浊法测定细长聚球藻的生长情况。由于细菌悬浮液的浓度与浊度成正比,可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定菌悬液的光密度代替菌液浓度。在本研究中,用无菌水作参比,以蓝细菌培养时间作为横坐标,od73。值为纵坐标作图绘制细长聚球藻的生长曲线。从刚接种开始计时,每隔48小时测定一次od7so,并根据生长曲线确定本研究的抗生素浓度。
4. 研究创新点
本研究创新性的将磺胺类(SAs)、奎诺酮类(QNs)、大环内酯类(MLs)和四环素类(TCs)4类抗生素对生物膜形成的影响与其生物地球化学效应有机结合,考察了抗生素对蓝细菌生物膜介导的生物钙化作用的影响。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1)2016年2月24日至2015年2月29日
1、查阅资料,确定实验详细计划,购买试剂
2、探索磺胺类(sas)、奎诺酮类(qns)、大环内酯类(mls)和四环素类(tcs)4类抗生素对模式菌细长聚球藻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