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 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大小0.51~3微米。
周生鞭毛,能运动,无芽孢。
e.coli基因组中还包含有许多插入序列,如λ-噬菌体片段和一些其他特殊组分的片段,这些插入的片段都是由基因的水平转移和基因重组而形成的,由此表明了基因组具有可塑性【1】。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目标:去除大肠杆菌菌的胞外多聚物,探讨去除eps对大肠杆菌转化和接合效率的影响。
内容:选用大肠杆菌单菌落进行分组。
一组作为受体菌,另一组利用基因工程使大肠杆菌接种特定单一抗生素抗性可移动质粒作为供体菌。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1)挑选菌种,培育单菌落;(2)区分菌体本体与胞外多聚物;(3)采用物理提取法(超声波法、超声离心法蒸汽提取)或化学试剂法(naoh提取、乙醇提取、edta提取、阳离子交换树脂等)去除胞外多聚物;(4)将目标基因(质粒等)通过接合法(三亲接合)转移到菌体内;(5)检测目标基因在菌体内表达的比例。
去除胞外多聚物的与不去除的进行对比;(6)改变其他实验条件(ph、温度等)重复实验并检测结果可行性分析 (1)理论基础 大肠杆菌是良好的实验菌种,也是典型的革兰氏阴性菌,试验所得结果或可推广使用。
对于胞外多聚物去除重金属污染、降解有机污染物等方面的研究已有很大成果,选题上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坚实的理论基础。
4. 研究创新点
胞外多聚物eps是构成生物膜(biofilms)、生物席(microbial mats)、生物絮凝体(aggregates)、胞外菌丝(pili)、及活性污泥(activated sludge)的最重要组分。
在水-微生物界面,粘附在细胞表面的分泌物充当水体与微生物细胞之间的界面介质,是联系细胞生理活动和外界水环境之间关系的纽带。
对微生物胞外聚合物和污染物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不仅是洞悉微生物作用下污染物环境行为的基础,而且也是理解微生物参与污染物转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2018年1月-2018年2月 文献的阅读; 2018年2月-2018年4月 开展实验数据记录; 2018年4月-2018年5月 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提交结题报告。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