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选题目的和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扶贫政策取得了巨大成就。随着城市低保、最低工资、养老金等一些保障标准的逐步提高,城市贫困家庭的生活水平得到一定改善,基本解决了“收入型”贫困问题,但近年来低收入家庭受医疗、教育、住房等大额支出挤压,抗风险能力面临挑战,一个新的贫困人群——支出型贫困人群的问题愈发凸显。
相较于仅考虑收入这一单一维度的收入型贫困,支出型贫困提供了一种从收入和支出两个维度看待贫困的新型视角。因病支出型贫困是支出型贫困最核心的部分。疾病是贫困增量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且由于贫困的脆弱性、疾病风险的不确定性及经常性,健康冲击导致的贫困将长期存在。另外,贫困不仅包括当前贫困,还包括未来贫困,增强因病致贫人群抵御风险的能力,从根本上减少其返贫的可能性尤为重要。
该选题具有重大理论意义。一是极大地丰富了贫困理论的研究。支出型贫困尤其是因病支出型贫困的救助从贫困度量以支出为标准,救助目标以风险预防为主,救助对象以家庭为单位等微观研究上丰富和发展了贫困理论。二是有利于深化支出型贫困研究,不仅将视角聚焦于医疗支出这一具体支出项目,而且从当前静态贫困和未来贫困脆弱性两方面探讨社会救助政策的减贫效果,这有助于丰富现阶段支出型贫困的研究成果。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研究目标:
一、测量因病致贫率
二、模拟并比较不同救助条件下贫困率和贫困脆弱性的下降程度,对现有社会救助提出政策建议。
研究内容:
一、因病致贫的定义与测量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通过中国知网、万方学术期刊、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等平台查阅相关文献,通过现有研究成果界定因病支出型贫困的基本概念、测量方法以及数据分析方法,并以此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奠定了基础。
二、定量分析法。根据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数据,筛选出关于家庭和家庭成员在人口特征、经济收支和社会状况等方面的详细数据,描绘出因病致贫家庭的样本特征,并运用stata软件进一步比较不同救助标准下贫困率和贫困脆弱度的变化情况,为现有的救助政策提出建议。
技术路线:
4. 研究创新点
目前关于支出型贫困救助政策减贫效果文献大部分是关于医保和低保的减贫效果的文章。由于低保制度仅覆盖收入型贫困家庭,而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其他补充医疗保险又不能切实帮助因病而落入到“安全网”之下的群体提供救助。那么医疗保险报销后依旧难以承担医疗费用的个人及其家庭如何进行救助?如何切实降低贫困发生率,又如何增加其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些问题的答案还是缺失的。
本选题聚焦于政策的实施效果,提出问题,吸取经验,既立足于政策的静态效果,又关注返贫的可能性模拟减贫效果,最终对现有社会救助政策提出修改意见。5. 研究计划与进展
第1-2周:查阅文献资料,了解相关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学习stata软件的操作方法。
第3周:获取数据并进行相应的筛选与处理。
第4-9周:测算因病支出型贫困率,利用stata进行减贫效应模拟分析。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