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现实技术环境下大学生学习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2021-08-14 02:22:38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

学习有效性的研究始于1952年。以往的研究表明,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有效性会直接影响学习成果的获得。学习越有效,同等条件下学生得到的学习成果就越多。因此如何提高学习有效性成为目前教育领域中的研究重点和热点,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出现了越来越多与“学习有效性”相关的研究点,包括“有效性”、“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学习过程”、“学习方式”等,形成了庞大的研究网络。在这些相关研究点中,有关“教学模式”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因此本研究将重点分析教学模式对学习有效性的影响。 目前,被广泛采纳的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主要是以老师为主导,老师授课,学生听课。小组合作学习是当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唐春萍认为:通过合理的选择与设计教学内容,科学组织课堂教学,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来提高小组学习的有效性。但是传统的课堂教学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无法给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传统的师生面对面的课堂学习不再是唯一的教学模式,网络化学习越来越广泛的被人接受。研究表明,网络化学习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模式,使学习突破了时间、地域的限制,让随时随地学习成为可能;同时,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具有很强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习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但是,Kim等人认为,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网络化学习因其缺少师生交流活动,难以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在以往的网络化学习中,学生无法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互动,也无法及时得到老师的反馈,这也成为网络化学习的一大缺陷。为了弥补这些不足,传统课堂与网络化学习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即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提供了一种接近现实世界的虚拟世界中的想象与交互,提供一种共享的虚拟世界,用来支持和促进同步或者异步交流的合作学习。 虽然目前关于虚拟现实和学习有效性的研究很多,但是有关虚拟现实技术是否影响以及如何影响学习有效性的研究尚显薄弱,因此,本研究基于目标科技理论,结合反思思考这一学习特性,主要分析虚拟现实技术对于学习有效性的影响。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基本内容1.文献综述: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我们将总结有关虚拟现实技术,科技接受模型(TAM),目标-科技匹配理论(TTF),反思思考能力等国内外文章,根据以往的研究结论,推导出本文的研究主线:基于目标科技理论研究虚拟现实技术如何影响学习有效性。2.模型构建:包括构建理论模型与提出研究假设。在对国内外研究者对虚拟现实的采纳以及学习有效性这一热点问题的研究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之上,从技术目标匹配理论的角度建立结构方程模型以解释虚拟现实技术对于学习有效性的影响。3.问卷调查:为模型中每个变量选择合适的量表并设计出调查问卷。选择合适的调查人群,确定调查人数,发放问卷进行调查,得到问卷数据。对于无意义的问卷数据进行删减。4.研究方法:包括数据的采集过程及方法、样本人口基本信息特征、问卷的信效度分析、测量模型和结构模型的检验。基于3中得到的问卷数据,利用Smart PL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分析模型是否稳健,提出的假设是否成立。

技术方案:1.收集并选取关于虚拟现实技术,学习有效性,TAM,和TTF等文献资料。2.大量阅读相关文献资料,建立研究模型。3.对研究模型中的变量选择量表,进行问卷设计,发放问卷进行调查。4.对收集到的问卷数据进行清洗,导入Smart PLS数据分析软件,数据结果分析,如果信度效度达不到标准以及路径显著性过低,则要进一步删减数据或者重新设计问卷进行调查。5.完成论文初稿。

3. 研究计划与安排

2015.12.30之前:完成毕业设计选题; 2016.03.20之前:结合选题和任务书的目标要求,完成开题报告撰写; 2016.05.23 之前:完成系统的设计和实施、提交论文初稿; 2016.06.01之前:根据指导老师的修改意见,完成论文的修订; 2016.06.12之前:进行毕业设计答辩的相关准备,参加毕业设计答辩; 2016.06.19之前:根据答辩小组老师的修改意见,完善论文,提交和上传最终的毕业设计相关资料。

4. 参考文献(12篇以上)

[1]克拉玛依广播电视大学课题组, 张秀珍, 艾尔肯·艾里克木. 基于网络环境下开放教育学生学习有效性现状的调查与反思——以克拉玛依电大为例[J]. 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4):17-21.[2]唐春萍. 关于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几点思考——以初中思想品德课为例[J]. 上海教育科研, 2013(10).[3]余文森.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J]. 教育评论, 2006(6):46-48.[4]叶澜. 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之二[J]. 教育研究, 2002(10):24-30.[5]刘文宇, 查吉安. 混合学习环境下的英语学习有效性研究[D]. 大连理工大学, 2009.[6] Kim, J. H., Park, S. T., Lee, H., Yuk, K. C., Lee, H. (2001). Virtual reality simulations in physics education. Interactive Multimedia Electronic Journal of Computer-Enhanced Learning, 3(2). [7] Chuan, K.M., Chen, C.J., Teh, C.S. (2008). Incorporating kansei engineering in instructional design: designing virtual reality based learning environments from a novel perspective. Themes in Sciences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1(1), 37-48.[8] Chen, C. J. (2006). Are Spatial Visualization Abilities Relevant to Virtual Reality?. E-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9(2), n2.[9] Dishaw, M. T., Strong, D. M. (1999). Extending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with task–technology fit construct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36(1), 9-21. [10] Dishaw, M., Strong, D., Bandy, D. B. (2002). Extending the task-technology fit model with self-efficacy constructs. AMCIS 2002 Proceedings, 143[11] Fung-Chun, L. I., Angelier, J., Deffontaines, B., Jyr-Ching, H., Shih-Hao, H., Lee, C. H., Cheng-Hung, C. (2002, December). A virtual reality application for distance learning of Taiwan stream erosion in Geosciences. In Computers in Education, 2002. Proceeding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pp. 1156-1160). IEEE.[12] Goodhue, D. L., Thompson, R. L. (1995). Task-technology fit and individual performance. MIS quarterly, 213-236.[13] Klopping, I. M., McKinney, E. (2004). Extending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and the task-technology fit model to consumer e-commer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 Journal, 22(1), 35.[14] Lee, E. A. L., Wong, K. W., Fung, C. C. (2010). How does desktop virtual reality enhance learning outcomes?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pproach. Computers Education, 55(4), 1424-1442.[15] 沈冬梅. 谈提高英语课堂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教学策略[J]. 上海教育科研, 2006(9):91-91.[16] Laver, K., George, S., Thomas, S., Deutsch, J. E., Crotty, M. (2012). Virtual reality for stroke rehabilitation. Stroke, 43(2), e20-e21.[17] Meshulam, L., Gauthier, J., Brody, C., Tank, D., Bialek, W. (2016). Can simple interactions capture complex features of neural activity underlying behavior in a virtual reality environment?.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18] Meshulam, L., Gauthier, J., Tank, D., Bialek, W. (2015, March). Interpreting collective neural activity underlying spatial navigation in virtual reality. In APS Meeting Abstracts (Vol. 1, p. 50009).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