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后武汉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是否改变开题报告

 2022-08-01 20:34:09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致使武汉乃至全国旅游业遭受重创,有数据显示,旅游业对武汉国民经济的贡献高达22%。新冠疫情直接损害了武汉旅游业的形象,加剧了武汉旅游业市场份额的损失,严重阻碍了武汉旅游业的发展。面对突如其来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根据交通运输部的初步统计,2020年春节假期10天,全国铁路、道路、水路共发送旅客约1.9亿人次,比去年春运同期下降近73%。全国范围开展疫情防控之后,航空铁路、在线旅游企业、旅行社和酒店经历了退票、退订潮,旅游景区、旅行社等旅游企业几乎全面停摆。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公布的仿真测算基准数据,受疫情影响,2020年一季度国内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分别负增长56%和69%,全年减少9.32亿人次,减收1.18万亿元。

从以上数据看,疫情对武汉各个方面都造成了重大影响,旅游业更是遭受最严重打击的产业之一。疫情所产生的负面信息是否对武汉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带来负面影响?疫情发生时国家立即采取有力措施,武汉人民封城抗疫,全国上下戮力同心,同舟共济,更是涌现出众多抗疫英雄。如此“抗疫精神”又是否能对武汉的旅游目的地形象产生正面影响?武汉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是否有改变,有何改变?即为本次研究的目的。并以此发掘武汉新的城市形象,促进武汉旅游业全面恢复。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本文以携程平台2019年1月至2021年4月收集到的90篇武汉相关游记为例,主要解决以下问题:

1.疫情发生前,武汉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是如何;

2.疫情控制住后,武汉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是如何,旅游安全形象是否有变化,是否有坚强、团结、感恩等正面情感词汇来形容武汉。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旅游目的地形象是旅游目的地吸引游客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提升其市场竞争力与影响力的主要手段,其与游客旅游目的地决策的相关性越来越强,对于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国外研究认为,旅游目的地形象追根究底其实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在国内,姚长宏等研究认为,旅游目的地形象狭义上是游客对旅游地的主观认识,广义上不仅仅是游客的主观行为,还有社会各界群体对旅游地整体客观存在的认知,是旅游地的旅游吸引物、旅游服务、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4大内容的外部表征。

王磊等从目的地营销的角度出发,认为旅游目的地形象这一概念包含了两个侧面,一种是从营销者角度出发的发射性目的地形象,一种是游客角度的是接受性目的地形象,但归根到底仍然是目标市场上的公众普遍持有的感知、印象和观念的总和。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本文以携程平台2022年1月至2022年4月武汉相关游记为例,通过两阶段的实验设计——实验1的文本分析法、Rost词频分析以及实验2的基于扎根理论的人工编码分析,多维度深入探讨疫情前后武汉城市旅游形象的感知差异。研究结论如下:(1)疫情前,武汉城市旅游目的地形象是资源丰富、包容性强、兼具古典与现代风情的“网红”城市;(2)疫情后,旅游形象发生了改变,一方面疫情严重,让部分游客望而却步;另一方面,樱花被赋予了新的寓意——挫折中绽放的希望之花,以“武汉抗疫精神”为内核的新的红色旅游产品系列产生,寓意了英雄、伟大与希望;(3)不同的实验方法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基于扎根理论的人工编码分析较于ROST的词频统计分析更为适用。

5.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1] Pearce P L,Stringer P F.Psychology and tourism [J]. Annals ofTourism Research, 1991,18(1):136-154.[2] 姚长宏,陈田,刘家明. 旅游地形象感知偏差测评模型研究_姚长宏[J]. 旅游学刊, 2009, 24(1): 29-32.[3] 王磊,刘洪涛,赵西萍. 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内涵研究[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 卷缺失(1): 27-29.[4] 宋章海. 从旅游者角度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探讨[J]. 旅游学刊, 2000, 卷缺失(1): 63-67.[5] 白凯,马耀峰,李天顺. 北京市入境游客感知行为研究[J]. 消费经济, 2005, 卷缺失(3): 63-67.[6] Baloglu S, McC leary K W. A model of destination image formation[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9,26(4):868-897.[7] Goodrich J N. A new approach to image analysis through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1978,16(3):3-11[8] 武汉市统计局,武汉统计年鉴,2020,237[9] Strauss AL.Qualitative Analysis for Social Scientists.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10] 陈向明. 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J]. 教育研究与实验, 1999, 卷缺失(4): 58-63, 73.[11] 张敬伟,马东俊.扎根理论研究法与管理学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9(02):115-117.[12] 方雨,黄翔. 武汉市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研究——基于网络文本分析方法[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51(5): 709-714.[13] 张天问,吴明远. 基于扎根理论的旅游幸福感构成——以互联网旅游博客文本为例[J]. 旅游学刊, 2014, 29(10): 51-60.[14] 李名倩. 基于扎根理论杭州城市旅游形象感知与投射对比研究[D]. 浙江工商大学, 2018.[15] 郑卫民.试论城市文化与城市现代化[J].湖南社会科学,2005,03;119-121.[16] 郎志军. 基于扎根理论的海岛县游客感知形象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8.[17]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新冠肺炎疫情下旅游需求趋势调研报告,2020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