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1.1 选题背景
在当今社会经济与贸易都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众多公司为了提高自身竞争力、减缩不必要的成本支出以谋取更高的利润空间,不得不加强对成本的管理和控制。自从 noreen 和 soderstrom 首次提出“成本粘性”这一概念后,众多学者对该问题格外关注,试图寻求方法改善企业这一现状。本文首先阐述了研究背景和意义,对国内外有关内部控制、代理成本和成本粘性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并对研究中涉及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做出了解释和梳理。研究表明,内部控制可以改善成本粘性,本文在此基础上,研究内部控制影响成本粘性的途径,试图从调整成本、管理者预期、代理问题视角出发,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不仅丰富了有关成本粘性影响因素的探究、为研究公司治理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同时也可以为上市公司控制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利润和竞争力提供一定的借鉴。
1.2 研究意义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2.1 研究目标
本文研究内部控制对成本粘性的影响机理,主要研究内部控制对成本粘性的影响,作用以及内部控制如何影响成本粘性。内部控制是直接影响成本粘性,还是间接影响成本粘性,即内部控制通过什么影响因素进而影响成本粘性,又或者是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并存。本文首先研究内部控制与成本粘性的关系,内部控制会抑制成本粘性的产生,如果公司内部控制实施得好,公司成本粘性就小。本文不仅研究内部控制与成本粘性的关系,而且要深入挖掘二者关系的内在作用机理。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3.1 研究方法运用恰当的方法是成功研究经济问题的关键。本文涉及的分析方法如下:
(1)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研究样本的有关数据来源于CCER、万德数据库,使用SPSS19.0进行数据处理。从实证分析的角度,考察上市银行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之间的关联程度,用事实证明股权结构会对上市银行的经营绩效产生一定的影响。结合规范分析,指明各股权结构指标对上市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程度及方向,并进一步指出提出优化股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进而提高银行绩效的对策建议。
(2)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图示和描述性语言,直观上反映了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与成本粘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利用定量分析,选取合适的相关变量,构造模型,判别并分析内部控制对上市公司成本粘性的影响。
(3)假设检验的方法
在实证的处理上,采取了先假设后检验的方法,首先根据以往研究的结论对变量关系做出假设,然后进行实证分析,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出相应的结论并与原假设对比分析。
3.2技术路线线
图 1 内部控制与成本粘性逻辑关系图
第一,企业内外部广泛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企业在应该及时削减成本的情况下,受到调整成本过高、管理者乐观和代理成本的影响而无法及时降低成本,企业可通过降低内部与外部的信息不对称与不完备,缓解由此产生的成本粘性。
第二,调整成本和“管理者乐观”会带来信息粘性,与代理成本带来的代理粘性共同构成了研究者观察到的“总体”成本粘性,如果对信息粘性与代理粘性不做区分,总体粘性的特征很可能无法理解。例如,调整成本对应的资产契约特征可能受到时间和变动幅度方面的影响,而代理成本会由于企业的状态差异显示出对粘性正向或者负向的作用,这些作用混杂在一起,导致现有文献对成本粘性特征的研究相互矛盾和莫衷一是。
第三,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框架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可以对因调整成本和管理者乐观带来的信息不对称及其风险进行控制,而内部控制流程中的控制活动和信息沟通可以控制由于代理问题带来的代理粘性,这就在整体上对不利于企业发展的成本粘性进行了有效的抑制。
3.3 实验方案
3.3.1数据来源和样本选取
本文研究的核心数据无疑是代表内部控制质量的内部控制指数。现有针对内部控制的研究经常采用两类指标:内部控制信息是否自愿披露,或者设计代表内部控制的综合指标。但内部控制信息自愿披露存在“动机选择”问题,而选择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并加以综合而成的内部控制指数,往往带有随意性,权威性不足,很多不同的原始选择令人无所适从。因此,本文选择使用深圳市迪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上市公司2018年内部控制白皮书,该数据通过对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五个一级评价指标,24个二级指标,43个三级指标,144个四级指标打分形成。最后通过按权重加权平均计算得到内部控制指数分值,保证了指标的权威性,同时兼顾了公司治理环境方面的内容。该指数采用百分制,理论上最高分是100分,最低分是0分。分值越高,表示内部控制越好。通过对指数的分析发现部分指标的离散程度较大,因此我们对指数取自然对数,在线性化数据的同时,令回归后系数较容易理解。为了确保企业会计准则的一致性,本文数据源自 2004-2018 年度的沪深两市 A 股上市公司数据,所使用的财务数据主要来自于 CSMAR 数据库,剔除了金融行业、变量缺失和部分变量数值小于等于零的观察值,并通过手工补齐的方式收集了部分数据缺失的样本。
3.3.2研究假设
根据上述理论分析,本文提出下列研究目标和实证假设。
首先,内部控制在各个层面、各个环节都能够对产生成本粘性的核心因素“信息不对称”和“风险”进行控制和改善,因此内部控制的质量水平,将抑制成本粘性,由此建立假设。
假设:内部控制质量与营业成本粘性和管理销售费用粘性负相关。
其次,管理层信息不完备产生的企业经营风险是成本粘性的来源,那么较少的收入波动可能意味着较低的风险,由此成本粘性也会较低。我们参照 Subramaniam 和 Weidenmier(2003)以及孔玉生等(2007)关于销售额变动的幅度影响粘性的研究,用新的计量模型检验这一结论,并分析在幅度差别的情况下,内部控制的作用会产生何种变化。
假设 2a:销售额变动较小时营业成本粘性和管理销售费用粘性较小。
假设 2b:销售额变动较大时营业成本粘性和管理销售费用粘性较小。
第三,信息不完备和信息不对称是普遍存在的,如果粘性源于信息问题,则粘性不应因为剔除部分成本反向变动的企业而消失。本文将成本与收入变动方向相同和相反的样本在一个模型中进行验证,期望能够检验 Anderson 和 Lanen(2009)的观点,并进一步分析内部控制在两种情况下的
作用。
假设 3:成本与收入变动方向相同的样本会表现出粘性。
假设 4:成本与收入变动方向相同的样本会表现出粘性,且内部控制质量与营业成本粘性和管理费用粘性负相关。
最后,由于整个内部控制体系可以分为多个要素、环节和层面,且所解决的信息不对称和风险类型有所差异,深入分析每个内部控制要素对成本粘性的影响,有助于更全面掌握内部控制的作用机制。因此,应分别运用代表五种要素的指数作为解释变量进行回归研究。
4. 研究创新点
(1)本文将深入研究内部控制影响成本粘性的內在机理。探充了内部控制如何影响成本粘性,内部控制是直接还是间接影响成本粘性,内部控制通过什么中介途径影响成本粘性。
(2)本文将揭示内部控制对成本粘性的抑制作用。内部控制作为一种全面控制,要涵盖公司所有的业务和环节,必然会对企业费用管理产生影响。本文实证研巧了内部控制对成本粘性的影响,将成本粘性的影响因素与公司的内部控制相结合。
(3)本文丰富和拓展了内部控制经济后果的研究。前人的文献对于内部控制经济后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盈余质量、资本成本、代理成本、公司风险等的影响上,本文将实证研究内部控制对于成本粘性的作用,将内部控制的影响扩展到了对企业生产经营方面。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时间 | 阶段 | 预期进展 |
2019年9月— 2019年11月 | 知识储备 | 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查阅相关文献、研究已有的学术成果,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文献综述。 |
2019年12 月—2020年1月 | 开题报告 | 对所研究的课题进行研究方案的设计,确定研究计划及步骤,对课题的可行性和创新性做初步分析。 |
2020年2月 | 数据收集 | 由于本课题所需数据较多,因此笔者打算利用3 到4 周时间收集整理数据,并针对其有效性进行相关筛选。 |
2020年3月 | 中期检查 | 完成研究分析,归纳研究结论,并撰写中期检查报告。 |
2020年4月 | 论文写作 | 在导师的指导下撰写毕业论文草稿并提交导师修改。 |
2020年5月 | 论文定稿 | 及时修改完善论文,最终完成研究过程。 |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