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总字数:1411字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近年来,美国的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对我国居民的消费行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于高收入,高消费,高生活质量的消费理念产生普遍的认同。然而目前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和社会经济环境并没有达到能够支撑美国高消费模式的水平,我国的人均收入水平、商品价格水平、利率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消费信贷系统、政策制度等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都未达到完善的程度。因此本文旨在让国民了解美国消费模式所必须的物质基础和资源环境条件,比较两国形成当前各自的消费模式的原因以及差异,从而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实际国情的适度消费模式,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稳定地增长我国的经济水平,成为综合实力强国。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940 年,克拉克(colin clark)出版了《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他以配第的研究为基础,对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同时期三次产业的劳动投入产出资料进行了整理和归纳,总结出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然后再向第三产业转移的演进趋势
工业化的思想出现于18世纪后半叶,美国重商主义学者汉密尔顿在国会报告中强调了利用政策保护和发展新兴制造业的重要性。
20世纪40年代以后,被视为发展经济学奠基之作的三本著作罗森斯坦.罗丹的《东南欧工业化问题》、斯塔利的《世界经济发展》和曼德尔鲍姆德的《落后地区的工业化》都以发展中国家为背景来加以研究,同样适用于大国工业化与经济问题的研究。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研究内容:
中美两国消费模式比较
中美两国工业化进程影响分析
4. 研究创新点
本文在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于工业化、消费模式以及工业化对国家消费模式的影响进行了联系与分析。通过借助历史与现状的数据分析,对中美两国各自的工业化历程进行比较;从两国各自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因素,对产生当前消费模式的原因进行分析;通过两国的代表性城市北京和纽约的物价水平、购买力水平和收入水平的数据分析,得出了对于我国的工业化进程、经济发展和政策改革具有借鉴意义的对策及结论。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