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总字数:1788字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才,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希望所在。随着高校毕业人数的逐年增加,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走到了大众化的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既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满足民众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的一种必然选择。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大量的大学毕业生将没有可能如刚恢复高考时的毕业生那样备受市场青睐,大学生就业问题逐渐突出,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又由于高校扩招步伐过快,导致高校扩招前后就业反差巨大、家庭对子女工作的期望值高,社会反应过于强烈,最难就业季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大学生就业难的实质是在工业化加速推进阶段,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熟悉某项操作与技能的实务型人才是经济社会的需要,但现实的人力资本供给却与此需求结构不相吻合。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将会危及大学生和高校的未来发展、社会稳定及社会工业化发展。
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分析和研究,有利于梳理就业难问题的原因,有助于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有益于改善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实现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本文在充分的调研问卷的基础上对数据进行分析,并详细阐述就业难原因、提出相关建议。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需要国家、高校、毕业生共同努力。只有各方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配合,才能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大学生作为人力资源在劳动力市场中自由配置,大学教育是人力资本最重要的投资途径,合理科学的大学教育投入-产出效益定位,有助于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层次的提升、结构的改善。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至今,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前提,决定国家发展进程。
从20世纪60至70年代,西方各国陆续进入了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突显,引起学者的分析研究。国外学者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以把握大学生失业原因为基础,在发达的商品经济国家,市场机制较为完善,大多数的研究是从劳动力市场出发,分别从需求、供给和供求匹配三个角度进行。第一,在需求方面研究提供给大学生的工作岗位的数量和结构;第二,在供给方面研究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知识技能;第三,在供求匹配方面研究劳动力市场信息服务平台和高校、政府与社会协作开展单位就业服务。
从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加之大学生供给与市场需求结构不匹配;家长对孩子期望高,大学生就业要求高,导致就业难。我国有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探讨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了学理分析,如赖德胜认为,大学生就业难是劳动力市场的制度分割这一特定制度背景下,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相互匹配的结果。另一方面,针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提出具体政策建议,如郑功成认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治本之策,应当是努力创造并维护整个就业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这些建议多从政府责任、保障模式和高等教育改革选择等宏观层面进行分析,如健全专业体制、完善高等教育制度、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等。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涉及大学生、高校、社会和政府等方面,无法在短时间内解决。因此,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进一步改善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有:高校教育模式的缺陷;市场供求结构不完善;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心理定位、价值取向、竞争力等。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改革教育模式,探索实施创业教育的新路子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有效途径。
本文将从市场供需、市场主体及制度层面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阐述大学生就业难所引发的社会影响,进而提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实地问卷调查和网络问卷调查是进行本次调研最主要的方法。对于问卷收集回来的一手数据,将运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4. 研究创新点
(1)目前很多关于就业难问题的研究都是基于单一层面分析,本文从市场供需、市场主体及制度层面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阐述大学生就业难所引发的社会影响,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2)本文是从市场供需、市场主体及制度层面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在相关的供需、主体分析上具有一定的探索性。
(3)本文在国内外现有的研究成果上,将当前的社会背景与高校、大学生发展现状相联系,通过调查问卷分析研究就业难的原因及提出对策的可行性。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