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
依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下文简称“非遗”)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遗的“保护”指确保非遗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结合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来看,非遗具有多样性、活态性、传承性等特性,这意味着非遗保护的针对性、独特性及时代性。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中讲到“要加强对国粹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支持和扶持,加强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时期对非遗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期待,为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新目标,有必要对目前非遗保护的实践效果予以评价,结合我国非遗保护的新任务,推动非遗保护惠及民生福祉,促进非遗产业发展提档升级。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全球化趋势下非遗安全发展观成为重要文化战略。在世界文化交融和碰撞进程加快的背景下,民族文化自信源于对传统国粹的传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在引导人们树立正确价值观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而随着对非遗文化资源的再认识,出现许多对非遗传承不利的现象。2020年2月,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对某协会以官方名义组织非遗传承人开展“义捐非遗精品”一事作出声明,指出非遗保护相关单位应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组织开展活动,并强调非遗传承人在参加社会活动时要谨慎甄别。非遗保护在实践中不断检验,直面社会和时代的挑战。
2.现代化进程中战疫扶贫助发展彰显非遗保护成果。2019年,各地依托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开展技能培训5600多期,培训人员17.67万人次。据不完全统计,全国393个国家级贫困县和150个省级贫困县已开展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工作,建设非遗扶贫就业工坊2310个,涉及非遗项目2206个,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22.92万人参与就业,其中22.02万人实现脱贫。而在新型冠状病毒肆虐,人民共克时艰的情形下,各地非遗传承人也积极加入宣传防控、抗击疫情的队伍中。剪纸话防疫,引导树立防疫观念;木偶“戴”口罩,提醒加强防范意识;传统中医药,守护群众第一防线。非遗保护在实践中不断的发展,展现文化软实力的价值。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1)研究的基本内容
1绪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3. 研究计划与安排
2020.1.13-3.6 开题报告撰写、修改,提交老师;
2020.3.7-3.25分小组答辩,开题报告修改并提交定稿;
4. 参考文献(12篇以上)
hanna schreiber.14th session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committee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j].santander art and culture law review.2019(5); 293-295.
ran tian. overview of the research status of china’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j].atlantis press sarl.2019:585-588.
tudorache petronela.the importance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economy[j].procedia economics and finance.2016:731 -736.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