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包含参考文献)
近期阅读电子数据证据相关论文、著作二十余篇,涵盖电子数据证据界定、特性、收集(保全)、交换、提交、审查、采信等多个方面。
除阅读法学类文献外,我还阅读了计算机科学的相关文献,内容涉及区块链技术、电子签名技术、哈希值校验技术、默克尔树、时间戳技术等先进技术,力图应用计算机技术帮助解决我国电子数据证据在收集、运用环节中遇到的真实性(完整性)、关联性、合法性保障、认定问题。
同时,我亦立足司法实践,梳理当前我国《民事诉讼法》、《民诉解释》、《民诉证据规定》、《互联网法院规定》等相关规范性文件,涵盖规制证据、电子数据证据、证明的规则约150余条,较为具体的规制了我国电子数据证据的含义、收集、保全、交换、提出、审查采信等多个方面,尤其在2019年修订《民诉证据规定》后,相关规则已经较为完善。
2. 研究的基本内容、问题解决措施及方案
解决的问题:本课题着眼于民事诉讼电子数据证据(电子证据)界定、收集、交换、认定问题,力求在对电子数据证据进行清晰界定,明确其与各传统证据,尤其是视听资料的区别的基础上,坚持电子数据证据系统性理论,结合当前先进的区块链、哈希校验、数字签名技术,着力破解在证据收集(保全)、交换环节出现的电子数据证据偏在于网络服务提供商,当事人难以获取的问题,以及电子数据证据完整性(真实性)无法保障,并最终导致法院采信认定困难的问题,以期为互联网 民事诉讼的建设贡献绵薄之力。
拟采用的研究手段:1.案例分析方法从已决案和未决案两个方向着手,首先,通过中国裁判文书网、无讼等网站对已决案涉及电子数据证据相关案例进行检索,了解电子数据证据在案件中的应用现状。
其次,通过走访律师事务所、法院,对电子数据在现阶段的具体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解。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