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1.研究背景
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增长,用地供需矛盾突出,耕地保护与集约用地压力加剧。基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相应地开展了农地结构优化与土地整治工作,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提升农业综合生产力、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保障农民权益等方面的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面对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在以往的土地整治过程中,往往过于追求耕地数量,忽视了对当地生态环境、景观物种的保护,造成很多地区农田均质化、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环境质量下降、景观多功能性遭到破坏。
为有效应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同推进“四个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提升空间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珍惜每一寸国土,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新形势下农地结构优化如何在提升土地质量、补充耕地的同时,兼顾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景观功能的提升,成为了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本课题通过在土地整治中融入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拓展方法体系,为保护耕地、提高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农地景观风貌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5.研究目标
本课题试图在总结和分析当前农地生态退化问题的基础上,以景观生态学的视角进行经济、管理和生态等多学科的综合,并开展实证研究,从而构建以生态安全和景观服务为核心视角的农地结构优化的理论基础,丰富以提升土地多元价值为导向的土地整治的方法体系,最后提出系统的优化路径。
6.研究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8.研究方法
8.1文献归纳法
本研究项目的学科交叉性强,需要阅读大量的国内外文献资料,梳理和总结理论经验,尤其在研究农地退化及其原因、农地景观生态评价方法、农田生态景观建设策略等方面应用这一研究方法。
4. 研究创新点
12.创新之处
当前对我国农地景观结构优化的研究,相当一部分集中在土地利用集约化的发展及其限制因素的影响分析中,随着土地整治的目标向改善自然环境、保护乡村景观、促进乡村和谐发展等多方面拓展,有关土地生态整治的研究成为热点,但这些内容更多地停留在现状研究的理论层面上,成果总量不够丰富、归纳总结性成果更少。所以本研究尝试探讨农地结构如何在满足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进行优化转型,实现农地生态保护乃至景观提升,并采用实证分析,结合景观生态学理论,对研究区的农地结构进行景观格局分析,基于GIS和RS技术,提出了研究区布局方案,以期为丰富农地结构优化方法,探索土地整治转型路径提供参考。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13.研究计划及预期进展
时间 研究计划 预期进展 2018年5月-6月 利用图书馆资源及网络资源,对与本研究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了解研究背景,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充实学术知识。学习掌握好将来研究可能会用到的社会调查、数据统计、数据分析等研究方法。 完成专业文献综述。 2018年7月-9月 同指导老师进行相关的讨论,确定课题研究方向、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构建研究项目所需的知识框架和方法体系。 2018年10月-12月 确定最终论文题目,明确可能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 申报课题,完成初步研究提纲。 2019年1月-3月 收集数据资料,进行初步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和农地景观格局分析,到研究区进行实地走访调查。 整理数据,总结农地现状格局及优化方向,完成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撰写。 2019年4月 在ArcGIS等软件的支持下,运用数据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区农地结构优化。 完成研究区农地布局调整方案,撰写毕业论文草稿。 2019年5月 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论文草稿进行修改。 完成论文定稿。 2019年6月 根据答辩组专家提出的意见进行论文修改。 完成论文终稿。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