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
1.1研究目的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强调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式”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重要保障。与传统雨水利用相比,海绵城市更注重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是一种绿色可持续的雨水排放模式。
当今中国正面临着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洪涝灾害,水生物栖息地丧失等多种水问题。这些水问题综合症是系统性、综合的问题,亟需一个更为综合全面的解决方案。为从源头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国家提出了建设“海绵城市”的新理念,提倡构建低影响开发(lid)雨水系统。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本论文应在对相关文献资料研读的基础上,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景观安全格局等理论,结合具体城市及地区的海绵城市建设等案例分析,阐述"海绵城市"概念的源起、发展、内涵和构建方法体系,并以具体的城市地区,例如校园中的市政及排水设施、绿化、水系等为研究对象,分析如何采用相应的措施和做法,改善校园内的雨水的排放、渗透、调蓄净化及回收利用,建立起校园雨水排放的“海绵系统”。
本论文打算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考察法、来进行文献的前期调查研究工作。文献研究法,即通过阅读国内外优秀文献,来了解海绵城市研究理念和现状;实地考察法,即通过实地观察武汉已有的高校,并重点考察武汉理工大学鉴湖校区的现状,了解鉴湖校区的市政及排水设施、绿化、水系等。在本文的最后,将结合上述两种方法分析如何采用相应的措施和做法,改善校园内的雨水的排放、渗透、调蓄净化及回收利用,建立起校园雨水排放的“海绵系统”。
3. 研究计划与安排
2016.1-2016.3: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国内外关于海绵城市建设方面的理论、方法和实践案例;
2016.3-2016.4:对某大学校园的现状情况进行实地调研,收集资料、图片、数据,对相关资料进行初步处理;
2016.4-2016.5:通过对海绵城市建设及其方法模式的探讨与研究,对具体的校园环境建设情况进行分析评价,指出其按海绵城市的模式建设应该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与做法;
4. 参考文献(12篇以上)
[1]俞孔坚等.“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j].城市规划.2015(6)
[2]苏义敬,王思思,车伍,魏一哲,董音.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下沉式绿地优化设计[j].南方建筑.2014(03)
[3]潘安君,张书函,陈建刚,等.城市雨水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与应用[m].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