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本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 研究背景 苏州市“十二五”环保规划已经完成。 “十二五”时期,苏州市进入全面建设“三区三城”和全面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关键阶段,在这一时期,环保工作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复杂局面。 ?“十二五”期间,苏州市环境保护工作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1.环境保护工作提高到新的战略高度。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江苏省委、省政府把环保优先列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市委、市政府把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率先基本实现生态现代化作为全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五个内涵要求之一。上级部门的高度重视为苏州市做好环保工作提供了巨大的政策空间,为苏州市实施“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构建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型关系、促进环保事业的长远发展指明了方向。 从经济发展阶段来看,苏州经济形态总体上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2010年苏州市常住人口人均GDP达到1.36万美元,苏州市已达到国际公认的环境与经济之间“倒U形”曲线关系的“生态拐点”,进入改善环境的关键时期,如果能够乘势而上,苏州市有可能率先走出一条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创新之路。 ?经济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全市经济正由高速扩张期向快速平稳、又好又快发展阶段过渡,苏州市也十分重视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逐渐形成,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专门编制了苏州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初步构建了循环经济发展产业政策、消费政策和激励机制,促进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1.2 研究目的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根本,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重点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强化企业和公众的环保意识,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全面、客观评价苏州市高新区环保规划主要指标、重大举措和重大工程项目的落实情况,掌握规划实施进展,分析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进一步推动规划设施的对策建议,确保近、远期全面完成环保规划目标。 1.3 研究意义 从理论意义上来看,苏州市高新区环保规划为研究城市地区的生态社区规划,为城市生态社区建设提供了理论参照并丰富了生态社区环保规划理论研究。 从实践意义上来看,本研究对于高新区十二五环保规划后续进行了调查,为高新区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强有力的支撑。 从个人学习及发展来看,本研究可以把大学中学到的有关生态环保规划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以及各项能力等。
|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2.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
2.1 主要研究内容 1. 评估指标2. 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3. 规划主要任务完成情况(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保障体系建设完成情况、城乡生态人居体系建设完成情况、能力保障体系建设完成情况、生态产业体系建设完成情况、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完成情况)4. 规划工程完成情况5. 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6. 进一步完善十二五高新区环保规划后续工作的建议
|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3.本课题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步骤 |
3.1 研究方法 (1)文献查阅法,即通过查阅与研究内容相关的文献、出版物等,认清环保规划的具体概念以及主要特征,以及我国环保规划工作的开展方法等。查阅发达国家生态环保固话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与主题相关的理论和观点。 (2)实地调查法,即在条件允许下,对高新区实情进行观察,采用测量、询问、记录等方式,保证收集真实可靠的参考数据,并结合理论知识,进行系统的分析,环保规划评估提供有效基础资料。 (3)案例分析法,即收集国内外评估方案的相关资料细节,归纳生态环保评估的具体实施方案,并把研究成果结合到高新区环保规划的情况中,在此基础上寻求更加切合实际的评估方案。 3.2 研究步骤
|
4. 参考文献
4.本课题主要参考文献 |
[1] 苏州市政府,苏州市“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2011-2015)[Z].2011 [2] 周劲松,吴舜泽,万军. 环境保护规划评估考核技术方法与实践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3] 孙瑞林,罗枫.湖北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J].《环境科学导刊》,2011(8)19-25.[4] 滕颖.苏州地区生态社区规划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07 [5] 暨松涛.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生态社区发展模式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4 [6] 吴焕忠.生态社区建设及规划前期现状调查[J].林业建设,2010(8):20-25 [7] 焦峰,李新,我国生态社区建设的概念模型与关键问题研究[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 2006,23(3):51-56 [8] 苏州市娄门街道生态街道建设规划[D].苏州科技学院 [9] 王俊敏.乡村生态社区的衰变与治理机制——理论与个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10] 刘兆凯.成都地区农村社区规划研究[D].重庆:西南交通大学,2008. [11] 张小君.城市化进程中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治理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9. [12] 付小东.生态社区的内涵与发展方向[J].建设科技,2007(8):15-16. [13] 福建省柘荣县环保局,福建省柘荣县生态县建设规划实施评估报告[D].2013. [14] 江苏省人民政府,江苏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Z].2004 [15] 苏州市生态建设办公室,苏州市生态村考核标准[Z].2009 [16] 泾川县政府,泾川县环境保护监管能力“十二五”规划 [Z].2011 [17]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的通知[Z].2011
|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5.本课题的具体进度安排(包括序号、起迄日期、工作内容) |
1.第1周~第3周:收集资料,总结有关研究进展,了解相关理论和案例;完成开题报告; 2.第4周~第6周:进行实地调查,收集基础资料与图件,完成论文详细提纲; 3.第7周~第9周:对收集资料进行分析与研究,完成论文初稿; 4.第10周~第13周:补充调查资料,修改论文; 5.第14周~第15周:继续完善文本和图件; 6.第16周~第17周:定稿,完成论文的打印、装订,提交全部成果,论文答辩。
|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