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 本课题规划设计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 规划设计的背景 三角咀湿地公园西临金阊新城,东临相城中心区,南临虎丘风景名胜区,是苏州 1996 版总体规划 所确定的四角山水之一, 是“ 两带三环五楔” 绿地系统结构中的重要绿楔以及苏州西北地区重要的“ 生态绿肺”。 2012 年, 为提升三角咀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水平、 实现与三角咀风景名胜区的协同发展, 由苏州市人民政府主导对三角咀湿地公园开展了新一轮的建设与提升工作。 经过多年的建设, 目前已完成景观提升、 水系沟通、 水质改善、 设施优化、 土地征收等大量工作, 初步恢复了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湿地风貌, 改善了湿地公园周边湿地与村庄、 企业混杂的现状, 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但在建设过程中, 一方面受外部条件变化、 现场实际工程问题的影响, 原规划中部分项目不再具备建设条件, 需进行调整; 另一方面, 区域旅游、 智慧旅游 发展也对三角咀湿地公园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保障公园的有序建设, 对 原规划方案进行优化整合。本次规划调整范围共 8.85 平方公里,与上版规划详细设计范围相一致。规划范围共包含两个层次,其中湿地公园游览区面积约 7.25 平方公里,城市服务区面积约 1.6 平方公里 。根 据新调整的规划,三角咀 湿地公园总体定位为“ 自 然原真的生物栖息场所 的城市湿地公园、联动 三角咀的高端旅游产品”, 旨在打造国内领先、 国际一流的城市湿地公园。 形象上紧扣“ 岛岸湖湾、 隐逸之 洲” 设计主题, 从场地的肌理与特质出发, 展现岛、 岸、 湖、 湾等自然形态。 以 “ 天堂的湿地, 湿地的天堂” 为目标, 使其成为一处传承吴文化文脉因子的天堂 湿地, 一处生态保育、 度假休闲、 科研教育多元共生湿地的天堂。
1.2 规划设计的目的 通过现状调查、资料收集、单位走访等方法,对规划区的现状等基础资料作详尽地 了解、踏查和收集。以 “ 天堂的湿地, 湿地的天堂” 为目标,打造苏州西北部城市的生态绿肺和市民亲近自然、体验宁静的度假胜地。最终打造成为国内领先、 国际一流的城市湿地公园
1.3 规划设计的意义 1.3.1 有利于促进人 (1)融入创新城市设计理念与先进技术,结合苏州市域内湿地资源分布特征,将“地方特色文化、园林湿地风光、生态娱乐休闲、城市主题商业”有机结合于一体,形成特色鲜明,兼具传统与现代风情的综合性湿地公园及商业区注重游客参与体验乐趣的国际性湿地主题公园。 (2)建设沿永芳路的城市标志性空间,树立姑苏区与相城区的入口新形象。 (3)体现苏州历史文化与产业特色,展现宜居城市的新面貌,为艺术文化旅游提供新型体验空间。 (4)开发体验活动,为周边提供相应的配套服务,提升整体城区的品质和周边土地的价值。 (5)设计标志景观点与绿色廊道,在空间上与虎丘塔形成呼应,一体化提升大虎丘区域内的景观品质。
1.3.2 对于个人的意义 对于本人而言,完成三角咀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不仅是对本人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的一次综合性检验,同时也是一次参与实践和锻炼自身能力绝好机会。 |
|
|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2.1 规划设计内容
(1)前期的理论研究:掌握三角咀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的含义、作用、内容、类型和方法;总结当前我国各大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的内容、层面、目的、手段、效果及可能的负面影响;梳理规划区的历史和现状特征,对该区域的发展现状及其与行政区划的关系做出评估。
(2)通过对三角咀湿地公园进行实地调查,重于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土壤类型、气候条件、水资源总量、动植物资源等自然状况,城市经济与人口发展、土地利用、科研能力、管理水平等社会状况,以及湿地的演替、水体水质、污染物来源等环境状况方面。结合前期查找的资料总结当前区域对生态发展的约束和冲突,确定生态发展趋势保护对规划设计的要求;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3.1 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对三角咀湿地公园现状和经济布局现状进行实地调查,搜集分析该地历史演变和经济发展状况的相关资料;
(2)参考文献法:查阅期刊、杂志、报刊、著作、网络等相关资料,借鉴国际、国内湿地公园规划的成功案例,总结经验和教训,为三角咀湿地公园设计出更加科学合理的规划;
4. 参考文献
[1]建设部制定的《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技术导则(试行)》,第二章。
[2]建设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 试行) [z].2002
[3]王浩等.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12.15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日期3.20-3.30写开题报告以及实地踩点调研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