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次研究课题的主题是基于客运交通数据研究长三角地区城市间的空间相互作用。空间相互作用(spatial interaction)是地理学和区域科学的经典主题之一,是人文地理学特定的研究现象。空间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最早出现在西方学术界。海格特(p.haggett,1991)根据空间相互作用的表现形式,借用物理学中热传递的三种方式提出空间相互作用的形式可以分类为对流、传导和辐射三种类型,分别表示物质和人的移动,各种各样不通过具体物质流动来实现的交易过程如货币流,以及信息的流动和创新(新思维、新技术)的扩散。美国学者厄尔曼(e.l.ullman)则对空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条件进行研究,认为互补性、中介机会和可运输性是空间相互作用产生的三个条件。此后,国内多位学者也对spatial interaction进行了相关的翻译与研究,虽然存在称呼上的差异,如空间相互作用(许学强等,2009;李小建等,2006;顾朝林,1999;赵荣等,2006 )、空间交互(周一星,1995;刘瑜等,2016)以及空间联系(顾朝林和庞海峰,2008)等,但本质上是指同一内容现象。
目前,空间相互作用主要用于研究一定地域范围内城市的空间分布与格局体系的变化。其反映了城市之间、城市和区域之间、城市内部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人员和信息的交换,是城市为了保障生产生活正常运行而产生的必然现象。也正是因为以各种各样的交通、通讯网络等为媒介的人口、物质、信息流动,空间上彼此分离的城市才能结合为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因此,如果把存在相互作用的城市间网络和城市一起考虑、城市内部网络和内部各单元一起考虑,城市或城市内部某一单元将成为位于网络之中的节点(node),各个节点间的相互作用也就共同构成了空间相互作用系统,空间相互作用也就成为了研究地区城市体系的重要研究视角。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本次研究依据空间相互作用及其他相关研究理论,以长三角地区城市体系内不同等级的地理单元为研究对象,收集2016年和2018年的客运交通数据,采用地理网络与复杂网络等gis空间分析方法,结合数学模型,全面系统地分析相互作用引力模型中的相互作用强度、空间分布及变化格局。同时,在此基础上分析探讨空间相互作用强度与地理单元规模(人口、经济规模 )的相关性,以及探讨基于输出、输入规模的“位序——规模”法则的适用性。最后对地理单元作社区划分并与现实中行政单元划分进行对比。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研究方法:
- 数理统计方法: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
- 数学模型:网络分析、基于o-d成本矩阵的地理网络分析
4. 参考文献
[1]陈伟,修春亮,柯文前,俞肇元,魏冶.多元交通流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网络层级特征[j].地理研究,2015,34(11):2073-2083.
[2]陈肖飞,张落成,姚士谋.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格局及发展因素[j].地理科学进展,2015,34(02):229-236.
[3]陈忠暖,刘松,王帅.城市常规公交空间演化过程研究——以广州市为例[j].地理科学,2017,37(01):55-63.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 2022.3.5-2022.3.31,完成前期数据收集整理,学习软件操作;搜集并阅读相关文献资料;
- 2022.4.1-2022.4.15,撰写文献综述;完成开题报告;
- 2022.4.16-2022.4.30,设计详细提纲,完成论文主要数据处理;
- 2022.5.1-2022.5.31,根据研究内容安排,梳理逻辑顺序,完善各部分内容,完成文字初稿和图件;
- 2022.6.1-2022.6.15,定稿,完成打印和装订,提交全部材料,参加答辩。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