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
近年来,城镇化几乎成为举国上下及其关注的一个重要热点问题。从2003年十六大开始,中国逐渐将新型城镇化的思路明晰,从“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到十八大明确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推进城镇化有很大的积极作用,城镇化是缩小城乡差距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需求;城镇化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城镇化可促使农民消费观念和方式发生质的变化;城镇化可直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城镇化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城镇化可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城镇化可节约农村土地资源等。
我国在过去30多年城镇化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我国城镇化率只有17.92%,到2014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提高到54.77%。但是过分追求城镇化率的提高也导致了许多问题,忽略了环境,土地以及自然资源所付出的代价。另外,我国地缘辽阔,国土面积大,全国共有288个地级及以上的城市,各个城市之间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和速度存在很大的差异,城镇化发展缺乏全局意识和整体意识,各个区域的城镇化特点不突出,对周边区域的带动影响力有限。因此需要在了解城镇化内涵的基础上构建合理的指标评价体系对我国各个城市化水平进行测度研究,对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有一个全面清楚的认识,并且需要对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进行类型划分,进行空间格局分析,弄清楚不同的城市发展水平在地域上的共性以及差异,找到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的问题,并针对具体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推进我国城市化水平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人员针对城镇化水平的测度方法和中国城镇化空间格局和类型区的划分做了大量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效,通过对文献的梳理,过去的以单一指标城镇化率代表城镇化水平会带来许多问题,仅仅用城镇化率代表城镇化水平是不科学不全面的,因为城镇化是一种复杂的、多维的社会、经济、文化等的作用过程与结果。而且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本课题的文献较少。因此,本文采用复合指标法,在同时考虑人口、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指标体系数据的基础上,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测度中国城镇化水平以及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中国城镇化空间分布格局。
1.1几种主要的确定指标权重模型: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基本内容: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是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建立指标数据与潜变量以及城镇化水平之间的关系模型,得到各个指标对潜变量的路径系数,即各指标对城镇化水平的权重。首先根据理论知识确定影响城镇化水平的因素,初步确定评价城镇化水平的指标体系。收集2014年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的指标数据,对数据进行整理以及处理。利用amos软件进行建模,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对我国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的城镇化水平进行测度,对结果加以解释,并且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寻求中国的城市在空间格局上的分布特点。最后根据测度结果以及空间分析结果,结合各个城市的发展水平以及地域特点,提出合理的利于城市发展的建议。
技术方案:
(1)根据理论知识初步判断影响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拟定反映中国城镇化水平的指标。
3. 研究计划与安排
2.22—3.7日:进行毕业实习,搜集毕业设计相关参考资料;
3.7—3.21日:书写并提交开题报告;
3.21—4.4日:搜集毕业设计课题相关外文参考文献,完成外文文献翻译;
4. 参考文献(12篇以上)
[1]安祥生.山西城市化类型的划分[j].经济地理,2000,20(4):50-54.
[2]陈军,陈爱民.中国城市化:实证分析法与对策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32-45,56-78,84-90.
[3]陈志,刘耀彬,杨益明.区域城市化水平地域差异及影响闪素的灰色关联分析——以湖北省为例[j].世界地理研究.2003,12(3):51-58.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