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目的:探究在不同条件下制备的锰酸锂纳米粒子,其尺寸及对性能形貌的影响。
意义: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有效的了解锰酸锂纳米粒子在不同条件下的制备过程和变化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将锂的氢氧化物(或碳酸盐、硝酸盐)与锰的氧化物(或氢氧化物、碳酸盐)混合,在高温700~900℃下煅烧数小时,即得到尖晶石锰酸锂。
如以li2c03为锂源,化学mn02(cmd)或电化学mno2(emd)为锰源,充分研磨混合后,在750~800℃下发生反应,lic03 2mn02→limn204 c02 1/202,制得limn204。
其中,锂与锰元素的比例、合成时保温的温度、升降温度的速度以及气氛等因素对于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的limn204正极材料的性能具有明显的影响。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研究内容:在不同温度等条件下,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锰酸锂纳米粒子,用扫面电镜观察粒子的形貌,并用粒径分析仪测量粒子大小,研究制备条件与粒子大小间的关系研究计划1.准备工作、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
(2014年12月31日-2015年1月13日)两周。
2.limn2o4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工艺研究。
4. 研究创新点
通过传统固相烧结法制备的猛酸锂通常体积较大,体积大会增加锂离子扩散距离,在充放电过程中,锂离子来不及从外表面向内部扩散,从而导致材料极化较为严重,大的极化会导致材料结构的破坏和容量的衰减,进而导致材料较差的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
制备锰酸锂的方法从固态到液态,从低温到高温不一而足。
从宏观上看,不同条件下制备出的锰酸锂化合物具有不同的电化学性能,究其本质源于尖晶石型锰酸锂在充放电过程中结构的变化,换言之,结构的如何变化决定了电化学性能的差异。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