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总字数:4407字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
混凝土是我国土木工程建设的重要基础性材料,使用量最大,应用面最广,生产成本较低,便于取材,使用便捷,性能稳定,且适用性强,因此作为混凝土主要胶结材料的水泥用量一直居高不下。
但是水泥生产、应用时伴随着巨大的能源消耗以及温室气体排放。水泥的制造工艺(两磨一烧)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和化石能源,同时会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不符合我国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方针。从世界范围来看,平均每生产 1 吨水泥熟料要消耗 1.2 吨优质石灰石,消耗 60-130 kg 的燃料和 110 k w·h 的电力,产生 1 吨 co2,此外还将排放 0.74 kg 的 so2,1.5 kg 的 nox 和大量粉尘,可见水泥生产给资源和环境所带来的巨大压力。
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建筑产业的蓬勃发展,我国的水泥生产量和消费量也快速攀升。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从 2011 年至今,我国水泥年产量已连续5年超过 20 亿吨,占世界水泥总产量的 50%以上,稳居世界第一。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基本内容:研究水泥、粉煤灰、矿粉多元胶凝材料体系水化特性与微结构演变,分析粉煤灰、矿粉的掺入对体系水化特性以及微结构演变的影响。
目标:明确不同粉煤灰、矿粉掺量时的粉煤灰-水泥、矿粉-水泥以及粉煤灰-矿粉-水泥多元胶凝材料体系的水化特性,以及微结构演变。明确粉煤灰、矿粉的引入对体系水化放热、水化程度等水化特性以及孔结构、微观形貌等微结构演变的影响;设计优化多元胶凝材料体系配合比。
拟采用的技术方案:
3. 研究计划与安排
第1-3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完成英文翻译。明确研究内容,了解研究所需原料、仪器和设备,并完成开题报告,根据参考文献,从工作性能角度确定适合的水胶比,并确定较佳的矿物掺合料比例;
第4-6周:根据配合比,制备成型试块,并测试对比其力学性能;
第7-9周:测试对比不同胶凝体系水化特性;
4. 参考文献(12篇以上)
[1] gruskovnjak a, lothenbach b, winnefeld f, et al. hydration mechanisms of super sulphated slag cement[j]. 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 2008, 38(7):983-992.
[2] xu q, hu j, ruiz j m, et al. isothermal calorimetry tests and modeling of cement hydration parameters[j]. thermochimica acta, 2010, 499(1-2):91-99.
[3] d'aloia l, chanvillard g. determining the “apparent” activation energy of concrete: ea—numerical simulations of the heat of hydration of cement[j]. 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 2002(8):1277-1289.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