蒿属植物的孢粉学研究开题报告

 2022-01-31 21:12:25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1.课题意义

蒿属植物多生长在北温带地区,是菊科大属之一,在我国分布广泛。菊科为双子叶植物纲、桔梗目的一个科,约有1000属,25000-30000种,是双子叶植物的第一大科,根据头状花序花冠类型的不同、乳状汁的有无,通常可分成两个亚科:筒状花亚科和舌状花亚科。不同种蒿属植物的成熟花粉粒具有不同的特殊形态,多呈近球体,表面具不同密度的小刺,多三萌发沟,三萌发孔,极轴长与赤轴长之比有差异,通过观察花粉粒表面的纹饰等形态特征可以分析其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及进化演变,为蒿属孢粉学积累了新的资料,也为近缘种的分类鉴定提供了孢粉学依据。

因此,对蒿属植物花粉形态学研究,在该属孢粉学,形态学及系统演化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观察多种蒿属植物花粉的外壁形态特征,为探讨其植物系统分类学提供有力的证据并为其孢粉学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资料。

试验以分布于辽宁、大别山、西藏、云南等的22种蒿属植物为研究对象,运用高分辨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其成熟干燥花粉粒形态(包括形状、萌发孔数、萌发沟数、极赤轴长比)、大小(包括极轴长、赤轴长)及花粉壁超微结构(萌发孔长、萌发沟长、小刺长、小刺宽、小刺密度)进行了观察,并统计了相关数据,再利用SPSS数据分析软件对所得到的一手数据资料进行LSD方差分析以及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到其种间和种内的变异系数,最后将结果与蒿属在传统植物学分类中进行对比,旨在分析其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及进化演变,为蒿属孢粉学积累新的资料,也为近缘种的分类以及蒿属间的植物学系统分类的鉴定提供了可靠的孢粉学依据。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1. 实验材料:

    供试的22种材料保存在从南京农业大学锁石基地,从盛花期成熟的雄花序上采集的新鲜花粉。采集花粉的方式为将整个花序套硫酸纸袋,待其在干燥阳光下散粉后再回收硫酸纸袋,将纸袋在烘箱中烘干,再从纸袋中取出花粉,贮藏于-20℃冰箱中待测,保存以备用。

  2. 实验方法: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创新点

    本实验所选取的有关蒿属分类依据较前人更加多样并扩大了组内测量的样本容量,除极赤比、花粉沟长以及花粉孔长以外还增设了研究较少的花粉表面刺密度、刺长、刺宽、小刺长宽比四组数据,并将极轴长和赤轴长的数据测定增加到20组,可以有效较少由于抽样不合理导致的弃真误差和取伪误差,使抽样得到的值更接近于真实的值,使实验结果更具有说服力和可行性。除此之外,所选取的22种蒿属花粉原种来自中国境内各个地区,从温带季风气候型的北京,到高原山地气候的西藏,再到亚热带季风气候的云南,地理分布广泛,亲缘关系较远,更易取得结论。以及,在采收22种蒿属植物花粉前,我们已经明确了待测的不同蒿属品种的染色体倍性,通过数据分析,可以有力的证明花粉形态与基因型间关系的密切性。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所观察的22种蒿属花粉已经在盛花期从南京农业大学锁石生态基地采收完毕并送至校外生物公司进行了烘干、制样、镀金等一系列观察前期的准备工作。

    目前已经在南农大生科楼一楼预约了电镜室并进行了22种蒿属花粉形态的扫描电镜观察和拍摄,将每种蒿属花粉在600倍、1500倍、2000倍和5000倍的高清倍镜下各拍摄2、10、2、5张照片,再将所得照片导入photoshop中,随机选取照片中的花粉粒,测量出了极轴长、赤道轴长、孔沟长、 萌发孔长、刺长、刺宽、刺密度,并将数据依次导入了spss。

    除结果分析之外,以上的实验步骤已直接在电脑上完成,后续将通过对比以前学者的实验结果分析花粉形态对蒿属间的植物学系统分类意义以及22种蒿属花粉的亲缘关系。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