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口空心化治理研究——以河南省登封市若干行政村为例开题报告

 2022-01-30 19:12:16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1.本课题的意义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全国大量农村出现人口空心化现象,严重阻碍农村社会的发展。据统计,2012年中国农民工总量已达到2.6亿人,比上年增长3.9%,其中,外出农民工1.63亿人,比上年增长3.0%。而据其他数据显示,我国近十年来外出农村人口呈现连续增长态势,平均增长率超过3%。,在最近几年,人口空心化的整治也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也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指出,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农民利益诉求多元,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势在必行[1]

(1)理论意义:我国农村空心化研究开始至今,学界和政界对此现象的认识和研究不断深入,取得了有影响的成果,对乡村治理和新农村建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研究视角不全面,面对农村人口空心化日益严重的局势,学界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2013年首次将农民职业化写入中央一号文件,但学界几乎没有从宏观层面将其与人口空心化结合起来的研究。因此,对河南省部分农村空心化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充实我国有关空心化的研究,为我国推广农村空心化的治理实践经验提供理论上的准备。

(2)现实意义 :通过调研以及通过相关部门得到的数据,能够合理地分析评价目前河南省部分农村的空心化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对策及建议。另外,样本地区针对人口空心化的治理措施,也可用为全国其他地区农村空心化的治理提供借鉴,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实现农村社会的整体飞跃。

2.国外研究现状

2.1国外理论研究

农村人口空心化的产生过程是主要伴随着农村人口流向城市这一现象而产生的。国外从理论上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刘易斯、托达罗等经济学家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探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流动的动因,认为地区经济差异的持续扩大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动因[2]。刘易斯经典模型揭示了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绝对差距是造成人口在城乡间流动的原因[3]。托达罗修正了刘易斯模型,认为造成人口城乡迁移的原因不是现实的城乡实际收入差距,而是预期收入差距[4]。费景汉和拉尼斯指出了工农业平衡增长在二元经济结构阶段的重要性,提出农村劳动力转移取决于农业技术进步、人口增长和工业资本存量的增长等[5]。贝克尔和斯塔克等从微观角度认为劳动力转移与家庭效用密切相关。斯塔克的新迁移经济学理论 认为,个人迁移决策往往与家庭有着很大的关系,迁移决策是由家庭成员共同做出的,迁移的动机不仅来自城乡两地收入差距,也来自个人或家庭因素,因而将迁移视为一个有内在联系的群体(家庭或家族)的决策。

2.2国外实践模式

2.2.1英国的农村问题研究

英国是世界上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开始的最早、流动规模最大、农村人口比例下降最快的国家,但是过快的城市化使其出现了很多弊端,为此,英国全国上下便达成了全国范围进行城乡规划的共识,进行田园城市运动[6]

1.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形成原因研究

英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始于15世纪末,止于19世纪中叶。从转移模式看,英国选择的是圈地运动式的强制性转移模式。土地面积狭小是强制性转移模式实行的主要原因。英国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不是建立在农业高速发展的基础上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英国在人口城镇化过程中所需要的粮食和作为原料的农产品主要来自国外。英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在经历了资本积累初期的困苦后,其转移逐步步入正轨。特别是在20世纪初期以后,农村富余劳动力持续、缓慢地向工业、第三产业转移。

2.英国的对策与措施

社会活动家埃比尼泽霍华德爵士(Sir Ebenezer Howard)在1898年提出了关于建设一种兼具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的规划和建设理论,即著名的田园城市(Gar-den City)构想。21世纪初,正值英国农村地区社会生活方式急剧变化之际,英国政府于2000年11月发布了旨在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新农村的农业白皮书。其主要重点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经济与社会的振兴;二是所有人的社会公正;三是农村价值的增强[7]。这些都进一步促进了城市和乡村社会问题的解决。

2.2.2美国的乡村问题研究

1.美国乡村剩余劳动力研究

美国在建国之初,由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并不明显。直到19世纪20年代美国工业化的推进,农村人口流动才相伴而生,随着交通的快速发展,在19世纪30-50年代发生了第一次大规模的跨地区人口转移西进运动。到19世纪末,美国工业革命完成,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化使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1920年,美国全国人口为1.05亿,城市人口总量达5410万,已初步实现了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以及农业现代化的突发崛起是农村人口大量转移的直接动因所在。

2.美国的应对措施

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崛起,美国的农业也在50年代后走向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产业化道路,实行集约经营。首先,在农场的性质和规模上,商业化农场的数量大增,大型农场显示了强大的竞争力,而小型农场在竞争中纷纷破产;其次,表现在农业化的高科技含量上;再次,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的配套服务自50年代以来也有了重大进展。

另外,美国在进行新农村建设主要采取了以下做法:依靠科技引导传统农业进入生物工程时代、全面调整农业政策以消除农业生产过剩和稳定农场主收益、以完善农业服务体系为依托为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提供全方位支撑、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为农民生产生活提高创造条件、促进农村城市化和农业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这些措施的实施赢得了客观的成效,如提高了农民收入、实现了农业产供销的一体化、建立了完善发达的基础设施网络、农村生活环境逐步吸引城市人口回流等等。除此之外,美国于上世纪80年代还提出了建设都市化村庄的概念,并于1984年成立了乡村中心专门研究机构来解决农村面临的特殊问题,以促进乡村的建设发展。

2.2.3日本的农村问题研究

1.日本的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  日本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始于在20世纪60年代,用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完成。在经济发展早期,以工业为中心的非农业部门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较强,日本政府即选择重工业吸纳劳动力的主要产业;在经济发展缓慢时期,以工业为中心的非农产业部门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减弱,日本政府即将政策重点放在农村内部转移,向农业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转移;[8]在战后时期,日本农村劳动力转移又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恢复性转移阶段(1945-1955),经济复兴对劳动力的巨大需求转移;二是快速转移阶段(1955-1970),这包括三种形态的转移异地转移型、通勤兼业型、外出打工型,日本农村进入了总通勤兼业化的时代;三是低速转移阶段(1971-1980),此阶段第三产业正在取代第一产业成为过剩人口的蓄水池。 日本政府针对本国人多地少、资源短缺的特点,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进行了有效干预,走出了一条政府主导式转移的成功道路[9]。日本农村劳动力能迅速转移主要取决于以下几点原因:有利的人口结构背景、非农部门就业容量的增大、政府的积极政策引导、农业劳动力文化素质的提高等。

2.日本政府主导式的转移模式

纵观日本的新农村建设,主要途径有:一是走合作化道路,组织农业协同组合;二是走农村工业化道路,通过农工商结合富裕起来[10]。另外,日本在城乡建设方面,推行城乡和谐共生的理念,通过日本的国土规划体系、城乡的共同开发策略、促进城乡共生的两地居住对策以及市民农园等举措来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和交流。

3.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空心化的研究始于1996年,学者主要从地理学角度和经济学角度展开,学者对其研究不断深入,角度不断创新,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人口空心化主要是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而言产生的空心化,学者研究主要从理论方面和实践方面、宏观角度和微观角度展开,主要包括:产生原因、特征、影响、治理方法等。

3.1理论研究

目前学界对农村空心化的研究所公认的核心理论即为推拉理论分析框架。

推拉理论应该是最为全面、最能解释关于人口城乡流动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动因的理论。它认为,在市场经济和人口自由流动的情况下,人口迁移和移民搬迁的原因是人们可通过搬迁改善生活条件。于是,在流入地中那些使移民生活条件改善的因素就成为拉力,而流出地中那些不利的社会经济条件就成为推力。人口迁移在这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11]。陈旭堂认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施行、户籍制度的改革、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这些形成了城市的拉力;而农村的落后和发展机会的缺乏、农业生产效益的地下,则构成了农村的推力,这种推拉的综合后果就造成了空心村的出现和农村人口空心化的产生[12]。而邹新树认为,农村人口空心化是农村推力、农村拉力、城市推力、城市拉力四种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13]

某地农村净推力=农村推力一农村拉力;某地城市净拉力=城市拉力一城市推力;

合力=(城市拉力 农村推力)一(城市推力 农村拉力)=某地农村净推力 某地城市净拉力

如果合力0,则选择外出进城,合力越大,外出进城的欲望和倾向性则越强烈;如果合力0,则选择留在农村或者由城市向农村回流;如果合力=0,则城乡之间劳动力的流动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此时农村劳动力外出和回流的欲望与倾向性都不大。

3.2 具体研究内容结构

3.2.1农村人口空心化的概念界定

学界对空心化的研究始于1996年,但是尚未形成一致的认识,且从人口空心化角度研究的不是很多。目前学界的研究主要从地理学角度和经济学两个角度进行。从地理学角度主要强调在城市化滞后于非农化的条件下,由迅速发展的村庄建设与落后的规划管理体制的矛盾所引起的村庄外围粗放发展而内部衰败的空间形态的分异现象[14]。从经济学角度是指农村人才大量流失,不仅使农业,而且还使整个农村地区的工副业、文教科研和卫生部门的人才出现严重空缺的现象[15]。农村人口的空心化伴随着农村人口的高度老龄化,由于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行为具有明显的年龄选择性,因此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农村年轻人离开老人进入城市的过程[16]。但对其研究大多从宏观角度进行,仍存在诸多问题未有效解决路径,研究结果缺乏可操作性。

3.2.2农村人口空心化的具体特征

在农村人口空心化的特征分析方面,张志胜认为可归纳为:人力资本空心化、土地抛荒化、村庄空心化、家庭空巢化、集体空壳化、科技空心化以及公共服务空心化等内容[17]。进一步,薛力完整论述了空心村的特点,他认为随着距离村庄地理中心距离的加大,农宅的质量水平呈现递增的状态;村庄的人均占地呈现递减的状态;村庄的人口密度呈现递减的状态[18]

3.2.3农村人口空心化的产生原因

学者对造成农村人口空心化的因素研究比较广泛。根据推拉理论,城市的高工资和较的好生活水平等使农民生活条件改善的因素就成为拉力,而农村较低的收入、发展机会较少等不利的社会经济条件就成为推力,农村人口外流是推力和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巨大的经济驱动力是促使农民工大规模外出的主要动力,城乡之间巨大的经济差异和收入差异是人口向城市流动的最主要原因[19]。另一些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影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进行了分析,这些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因素[20]、教育因素[21]、年龄因素[22]、政策体制因素[23]、工业化水平[24]、城乡差距[25]等总的来说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制度因素、 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人与家庭因素等。具体分析如下表:


影响因素

涉及内容

具体表现

制度因素

户籍制度

户籍制度导致的城乡二元体制,获得的机会和资源不同

城乡资源配置

保障机制

城市教育、医疗、娱乐交通等较发达的各项公共资源配置与农村差异巨大

农村保障体系不健全,城市居民社保制度健全

流转

被迫失去土地,为求生存,外出务工

农业税制改革

农业税的取消,农民不再完全被土地束缚

经济因素

城乡收入差距

农民收入较低,不稳定,城市工资较高,生活水平高

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农村劳动力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较活跃

经济局势变化

物价上涨,通货膨胀,支出不断增加

家庭因素

子女教育

教育成本不断增加,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加强,教育支出增加,且城市教育水平高

老人养老

农村以居家养老为主,家庭养老压力重大

社会因素

产业结构变化

城乡就业情况的差异

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二三产业比重上升

就业岗位少,城市建设提供大量岗位

基础设施的缺失

农村各项基础设施不完善,生活水平不高

社会风气

农民受社会风气、周围人影响

农民本身

追求自身的发展,脱离农村

3.2.4农村人口空心化的影响

农村人口的空心化是主要由劳动力流动造成的,对农村社会发展的影响具有两面性。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但是,总体上来说,农村人口空心化给农村社会带来了很多挑战和困顿。

1.积极影响。一方面,农民外出务工对迁出地的正面效应是明显的,农民外出进城务工,促进了农民的就业,提高了农民的收入[26],提升了人力资本,可以有效带动迁出地的产业进步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另外,有利于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首先,传统农业剩余劳动力尤其是在文化知识方面,有着素质相对不高的缺陷,农村劳动力进城,可以学到新的文化和技能,逐步适应了城市的生活节奏和契约化的社会关系,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也不断增强;同时可以增强农民对下一代教育的重视程度,从而有利于下一代的人力资本投资。再次,有利于推动社会变迁,对传统的城乡二元经济提出挑战,逐步打破城乡二元制的束缚。最后,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发展,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从而促使农业劳动者收入增加,有助于释放农村市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2.消极影响。事实上,农村人口空心化带来的现实困顿更成为学者们讨论和研究的焦点,表现在农村建设主体、农村教育、农村养老、农业生产、乡村治理、资源配置方面形成的诸多挑战。

(1)造成农村建设主体缺位。杨大柱研究发现,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流失,产生了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一系列社会问题[27],使新农村建设面临主体缺位的风险,新农村建设如何适应农村人口结构变化的趋势成为农村发展的关键。大量优秀的农村人才外流,知识、技能的缺乏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制约因素,主体缺位会让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无法实施。崔卫国等认为农村人口空心化使大量优质劳动力外流也带来了乡村的智力流失,以致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弱化和发展停滞[28]

(2)给农村教育带来挑战。杨宝琰着重分析了当前的指出农村人口空心化导致农村教育结构失衡,突出表现为农村内部的教育出现了萎缩和凋敝的现象[29]。另外,适龄儿童的入学率也大幅度下降,基础教育规模在迅速变小不利于基础教育的投入和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

(3)给老人养老带来挑战。虽然农村年轻劳动力通过外出打工增加了收入,但是,很多情况下,许多老年人并没有从儿女外出打工中增加多少收益。同时,由于子女都在城市或者城镇里打工,超过劳动年龄的老人,甚至是高龄老人仍然有很大比例从事农业生产,农村老人不仅要自我养老,更要照顾小孩,维持农业生产,这就是从被照顾者转变为照顾者和劳动承担主体的过程,农村养老成了农村人口空心化最为严峻的挑战。

(4)给农业生产带来挑战。张延爱认为,人口空心化导致新品种推广受到限制,新技术引用与推广不畅,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和农业投入效能,使农业生产滑坡,影响农业生产稳定[30]。李铮也认为农村人口空心化将严重危害我国农业经济安全,不利于农村经济的繁荣,危害整个国家的长治久安[31]。林孟清认为,农村空心化与粮食安全是相违背的,农村人才的大量外流势必会给农业生产造成影响,即在农村不仅不能推进科学种田,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更可能连简单的农业再生产都难以

维持下去,这样会严重影响我国粮食的自给自足,最终将会引发粮食安全问题[32]

(5)从乡村治理方面,农村人口空心化使村民自治失去依托,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徐勇认为,农村流动人口特有的不安定因素在冲击城市秩序的同时也冲击着乡村固有的规则和秩序,使乡村陷入一种失范状态,且这种失范性在欠发达地区表现得更明显一些[33]。另外,由于素质较高的人员大量外流,有的村组找不到合适的干部人选,长期处于瘫痪状况,这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

3.2.5人口空心化的治理方法

在对策分析方面,可谓百家争鸣,学者纷纷提出了不同的对策和建议。

1.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李俊民等认为应加大对农村的公共投资,改善农村的交通,通信等,改善生活环境、完备的医疗条件确保当地居民的生活安定和福利提高,要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素质,强化村内基础设施建设[34]

2.加强对农民的教育。秦振霞等认为要加大宣传力度,转变农民思想观念,并要加强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配合[35]。张延爱认为,治理途径有:加强人口流动宏观调控,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加大农村教育培训投入,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优化城市产业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36]

3.大力发展农村产业的多元化。崔卫国等认为应从三方面治理:积极引导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同时应大力开展综合技能培训,培育乡村社区新型农民;积极推进制度政策创新,建立统筹城乡长效机制[37]。何良雄,朱怡橙认为,应争取财政支持,整合支农资金;放宽金融信贷,拓宽信贷渠道;引入市场机制,利用民间资本;强化招商引资,开发特色资源。通过国家财政和政策的双重支持,进行农村资源的配置,开发农村的产业,使其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也可以缓解农村的产业空心化问题,进而解决农村人口空心化问题[38]

4.吸引农民就近就业。童荣萍认为,应发展加工技术,就地增加农村就业机会,吸收更多农村劳动人口,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加快发展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 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润率等[39]。而薛泽林,郑扬认为新农村人口空心化问题的解决只有通过引导部分优秀农民工回乡创业,用农民工创业的方式带动农民的就业和农村的发展,才是解决空心村问题的根本途径。只有引导农民工回乡,重新充实农村的人力资源结构,让农民这一农村主体担负起建设新农村的重任,才能赋予农村新的活力,才是新农村建设的的出路所在[40]

4.应用前景

农村人口空心化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还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随着现代化进程和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 ,它的很多弊端逐渐显现,人口空心化的治

理也必须与时俱进,并且任重而道远。目前,伴随着人口空心化的是人口的逐渐老龄化、新生代农民弃农现象非常严重、农业发展后继无人等诸多问题,都给农村社会的发展带来很大挑战。但这也是个契机,农村人口空心化能否从积极层面为我国实现农业的规模化、农村人口的市民化、农业的现代化等提供条件?这是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将农村人口空心化的治理与新生代农民的未来发展及培养新型农民等结合起来,联系当前的发展模式及趋势,探索其治理路径,对实现我国三农问题发展的巨大飞跃及新型城镇化,具有重大意义。

5.参考文献

[1] 新华社电.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EB/OL].(2012-12-31)[20103-01-31].http://www.gov.cn/jrzg/2013-01/31/content_2324293.htm.

[2]Johnson .D. Gale: Provincial Migration in China in the 1990s,China Economic Review14 (1), 22-31, 2003.

[3] Lewis, W Arthur. A model of dualistic economics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54, 36, 46~51.

[4] M P Todaro. A model of labor migration and urban unemployment in lessdevelopedCountries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9, 59,138~148.

[5]FEI C H, RAINS G.A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1(9).

[6] Peter Fleming. Family and Household in Medieval England [M].PALGRAVE.2001.

[7]Department for Environment, Food and Rural Affairs (DEFRA), United Kingdom (2004), Rural Strategy 2004, wwwdefragovuk/rural/policy/strategy.

[8]杨小荔,罗贤栋等.美国和日本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对我国的启示[J].企业经济,2004,(9):96-98.

[9]张季风.战后日本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其特点[J].日本学刊,2002,(3):78-93.

[10]周维宏.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日本的经验[J].日本学刊,2007,(1):127-160.

[11]李强.影响中国城乡流动人口的推力与拉力因素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3(1) :125-136.

[12] 陈旭堂.社会转型期农村空心村形成机制及其社会影响以四川省为例[D].四川:四川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院,2008:16.

[13]邹新树.农民工向城市流动的动因:推拉理论的现实解读[J].农村经济,2005,(10):104-109.

[14]薛力.城市化背景下的空心村现象及其对策探讨以江苏省为例[J].城市规划, 2001, 25(6):8-13.

[15]林孟清.推动乡村建设运动:治理农村空心化的正确选择[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0,(5):83-87.

[16]周祝平.中国人口空心化及其挑战[J].人口研究,2008(2):45-52.

[17]张志胜.土地流转视域下的空心村治理[J].新视野,2009,(2):30-32.

[18]薛力.城市化背景下的空心村现象及其对策探讨以江苏省为例[J].城市规划, 2001, 25(6):8-13.

[19]李强.影响中国城乡流动人口的推力与拉力因素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3(1) :125-136.

[20]杜书云.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成本 - 收益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21]蔡昉,都阳,王美艳.人口转变新阶段与人力资本形成特点[J].中国人口科学,2001,(2):19- 24.

[22]严善平.地区人口流动的年龄模型及选择[J].中国人口科学,2004,(3):30- 39.

[23]宋洪远,黄华波,刘光明.关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政策问题分析[J].管理世界,2002(5):55- 65,87.

[24]程名望,史清华,徐剑侠.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动因与障碍的一种解释[J].经济研究,2006(4):68-78.

[25]侯风云.中国农村劳动力剩余规模估计及外流规模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4,(3):13~21.

[26]刘彦随,刘玉.中国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地理研究,2010,(1)35-42 .

[27]杨大柱.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的村庄整治五河县空心村整治的调查与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08,(19):64-65.

[28]崔卫国,李裕瑞,刘彦随.中国重点农区农村空心化的特征、机制与调控以河南省郸城县为例[J].资源科学,2011(11):2014-2020.

[29]杨宝琰.人日空心化背景下农村教育:挑战与对策[J]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

[30]童荣萍.空心村现象的科学认识及治理[J].农业经济.2006,(10):25-26.

[31]李铮.空心村现象成因及整治措施科学分析[J]. 商场现代化,2010,(1):97-99.

[32]林孟清.推动乡村建设运动:治理农村空心化的正确选择[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0,(5):83-87.

[33]徐勇.挣脱土地束缚之后的乡村困境及应对农村人口流动与乡村治理的一项相关性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0,( 2) :5-11.

[34]李俊民,倪红雨. 空心村问题及其对策以汤阴县南阳村为例[J]. 安徽农业科学,2009,(11):5182-5185.

[35]秦振霞,杨明金,宋松.空心村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农村经济,2009, (3):96-99.

[36]张延爱.农村人口流动对江苏农村产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09,(12):74-76.

[37]崔卫国,李裕瑞,刘彦随. 中国重点农区农村空心化的特征、机制与调控以河南省郸城县为例[J]. 资源科学,2011,(11):2014-2021.

[38]何良雄,朱怡橙.空心村形成原因及治理措施探析以农村城镇化进程为视角[J]. 经济研究导刊. 2011, (26): 24-25.

[39]童荣萍.空心村现象的科学认识及治理[J].农业经济.2006,(10):25-26.

[40]薛泽林,郑扬.农民工回乡创业是解决空心村问题的重要途径以北京郊区新农村为分析对象[J].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12, (1): 119-122.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研究的目标

本项目研究重点对河南省登封市农村人口空心化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在之前所做研究的基础上,评价其人口空心化程度,找出本源、现实存在的问题等。并且根据现实中部分农村治理人口空心化较成功的做法,结合整体现实情况,提出治理农村人口空心化的具体路径:就近就业、农民兼业化与职业化相结合等,从而促进乡村治理,推动农村经济、乡村社会稳定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进步。

研究的内容: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研究方法:

⑴ 实证研究方法

该方法是我们了解事实的重要工具。除了基础的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之外,拟采用excel、spss等软件来分析农村空心化现象的严重程度及当地的治理做法。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创新点

特色或创新之处

1.在对样本进行调查的基础上,结合之前的研究,提出鼓励农民就近就业、走农民兼业化与职业化相结合的道路,最后实现农民的职业化,以此来治理农村人口的空心化。同时与新型城镇化相结合,使两者之间平衡发展。

2.结合之前研究发现的问题,将农村新生代弃农现象作为研究中的重点之一,试图为未来农业的后继发展找出解决路径。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013年12月-2014年1月,查阅文献,进行理论研究及文献研究。

2014年1-2月,利用寒假对家乡地区进行初步调研,进行访谈,初步发放问卷。

2014年3月,进行问卷数据整理,初步开始论文写作,并根据发现的问题,做回访调查。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