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垛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模式研究开题报告

 2022-01-27 15:14:17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保护性开发是指在某一特定时间段内,为达到更好保护的目的,针对某一地区所具有的特殊自然、社会文化等景观,通过政府、专家及社区等多方参与,以跨学科合作的方式做出的合理开发。开发的目标是:在不破坏区域传统特色的前提下更好地进行保护,同时促进区域特色景观的发展,实现被开发地区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的整体协调发展。其中,保护是核心,开发为外在表现。

(1)理论研究价值

阐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的合理性及必然性。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特殊的遗产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核心组成部分,更是中国文化传承、发展和创新的重要资源。江苏省兴化市处于淮河里下河腹地,自古以来,形成了具有当地鲜明特色的垛田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兴化垛田于2014年正式入选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在现有的研究中,闵庆文、孙业红2009年《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特点与保护要求》中认为中国拥有丰富的农业文明发展历史,人们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创造出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因此可以说,农业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方式发展至今,有现实客观的必然性;而刘朋飞、高启杰2008年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之关系研究》中指出根据农业与经济文化在不同社会阶段的关系演变,运用量化分析方法,并结合中国国情和现实社会情指出目前中国己进入保护文化遗产的大环境,这些都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提供良好的机遇;闵庆文2009年《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途径与近期主要任务》中提到农业文化遗产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劳动中积累的农产经验,形成了大量传统农业系统,所蕴含的丰富而巨大的文化价值和生态经济也不断地被发现,成为弥足珍贵的农业文化遗产。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①探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模式的基本理论问题,为建立和完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理论提供理论基础; ②确定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模式的途径,构建保护性开发模式,并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兴化垛田为例,对保护性开发模式实施的进行论证,为相关研究和农业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性保护开发提供参考。②构建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模式的案例。以兴化垛田例,在分析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的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构建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模式,包括农业文化遗产生态(自然人文)旅游开发的核心圈缓冲圈过渡圈的三圈模式,农业文化遗产文化旅游开发的点线合理搭配有机结合的串珠模式。③探讨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模式的途径选择与模式构建。以动态变化为基础,确定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的途径。基于不同的保护性开发阶段,保护性开发采取的形式也有所差异,且不同模式随着时间的推进表现出从共性向个性的过渡,逐步体现保护性开发对象的特色。遗产保护性开发有多种模式,基于多数学者的分析和研究,现阶段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的优化模式之一是将农业文化遗产本身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附属要素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拟解决关键问题: ①梳理近年来国内外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模式的基本理论问题,为建立和完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理论提供理论基础;

②评价兴化垛田作为农业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从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景观体系入手,分析农业文化遗产地体系中的聚落属性、社会属性、经济属性和文化属性等;

③基于垛田实际现状探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模式。讨适合垛田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旅游发展模式是促进当地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双重要求,探索既能促进经济发展又能保护遗产目的地旅游开发的道路。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研究方法:

①文献法:利用南京农业大学校图书馆的文献和电子资源、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资料库相关资料开展研究。

②问卷调查法:采取访谈式问卷调查法获取农业文化遗产地居民的性别、年龄、收入状况等基本情况以及对旅游的态度、参加项目的意愿、对旅游影响的感知等内容。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创新点

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模式的基本理论中保护性开发的途径选择、保护性开发模式的构件、保护性开发的可持续性分析与兴化垛田实际中保护性旅游开发的内外部模式、保护性旅游开发的模式构建、保护性旅游开发的经济影响评价相互结合,立足于兴化垛田农业文化遗产实际情况,探索既能促进经济发展又能保护遗产目的地旅游开发的道路。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研究计划及预期进展2015年6月初2015年10月:搜集并整理国内外文献,确定研究分项;2016年5月初2016年5月中:参加课题结题答辩。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