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土壤中的dna主要来源于微生物、动植物细胞主动分泌或细胞死亡裂解产生(reanney等,1983)。这些释放到土壤中的dna与土壤活性颗粒紧密相连,可在土壤环境中长久存在(widmer等,1996;blum等,1997;stotzky等,2000)。因此,土壤活性颗粒表面对dna吸附作用的大小是影响dna在土壤环境中的活性的一个重要因子。
土壤矿物是土壤中活性较大的颗粒之一,因此研究土壤矿物对dna吸附的作用及机理意义重大。土壤矿物对dna的吸附过程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土壤ph、离子强度、黏土矿物类型和dna的构型等。由于土壤环境相对复杂,预测土壤矿物对dna的吸附与解吸强度困难。当前国内外对于dna与土壤组分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以及土壤中有机质、矿物组成和颗粒大小对dna吸附的影响知之甚少。所以,研究土壤矿物对dna吸附及机理对研究这一系列问题有较明显的帮助与改善。
主要参考文献: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研究土壤矿物对DNA吸附的能力及其机理,并在不同条件下研究其吸附能力的大小。土壤环境中的DNA是由土壤中动植物及微生物分泌或由动植物及微生物的尸体产生,这些胞外DNA能被固定在土壤、纯粘土矿物以及沉积物如砂子上。盐浓度的高低和pH对该DNA土壤颗粒物复合物的稳定性影响不显著。同时,吸附到土壤颗粒表面的DNA抗降解能力比游离DNA提高100-1000倍。土壤中的DNA除了被固定和降解外,还有一部分被转化。该实验的关键问题在于控制土壤中胞外DNA被降解以及被转化的比率,同时使被土壤颗粒物固定的DNA解吸,从而成为游离态DNA,便于实验的进展。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土壤矿物对dna的吸附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体系ph、介质的种类及离子强度、矿物类型以及dna分子构型和性质等,研究并控制这些影响因素,能够监测环境中dna的浓度,有效控制环境中dna的归宿,并能够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环境中dna提取和纯化的方法。
技术路线:
土壤矿物(蒙脱石、高岭石):
4. 研究创新点
该实验同时开展土壤矿物对DNA吸附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研究,并在不同条件下(pH、温度的改变)对吸附实验进行比对,从而预测土壤矿物对DNA吸附能力的大小。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实验室培养大肠杆菌,并提取其DNA,在甲醇中保存;同时去一定量的土壤矿物(蒙脱石、高岭石)研磨过100目筛,并放入含DNA的甲醇溶液中,分别进行不同pH及不同温度下的吸附实验,最后离心过滤,比色法测定甲醇溶液中DNA的剩余量,从而预测土壤矿物对DNA吸附能力的大小。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