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一带一路以运输通道为纽带,以互联互通为基础,以多元合作机制为特征,以打造命运共同体为目标,是战略意义上的新型区域合作,将为国内外参与主体带来丰厚的共同受益。中部地区作为经济崛起重点,随着汉新欧国际货运专列的开通,完成了与一带一路的对接,正从我国内陆变身对外开放前沿,这谋划出了一幅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战略融合的蓝图。
增强与一带一路国家经济合作的能力,关键在于中部地区是否拥有一批竞争力强的跨国公司,这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因此,培育跨国公司成长已成为各级政府的责任和参与全球竞争的战略选择。我国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相比,在实施海外投资过程中市场化程度更高,已显示出明显的竞争优势,容易取得海外政府审批部门的信赖,减少政治壁垒的束缚,未来增长空间巨大。
目前,中国跨国公司主要以对外投资的方式参与国际分工,在世界各地开场办店、买矿置地、并购入股、设立境外分支机构和网点,这种国际分工新形势下,贸易与投资并举并重,更加注重结构的优化升级,摆脱低端锁定,从价值链的中低端迈向高端。因此,中部地区应该按照鼓励参与全球资源整合、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原则,有意识的重点培育一批大型民营跨国公司的成长,促进和服务于一带一路的建设。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通过分析一带一路背景下中部地区的具体贸易与投资环境,找出培育跨国公司发展过程中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有针对性的进行制度质量优化的支持,为跨国公司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同时,通过现阶段国际不平等交换多变量影响模型,及其衍生效应,运用经济数量分析,找准中部地区跨国公司在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和投资活动中所处的国际分工地位,找出跨国公司在构建跨境产业链、产业价值一体化、关联化方面存在的问题,对重点行业重点引导,以期形成国家竞争优势,成为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强大动力。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以中国中部地区与一带一路国家贸易往来的的省际面板数据为依据,首先可进行各省贸易便利化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测算,对国际贸易过程中涉及的行为、手续及管理的简化协调程度,进行测算,并与东部沿海省份的对应指标进行比较,找出差异之处,以便采取相应的制度改进,指标的设定可以沿用Wilson、Mann and Otsuki(2003)的基本思想,将一级指标设定为口岸与物流效率(T)、关境管理(C)、规制环境(R)和金融与电子商务(F),并细化到22个二级指标,使各省贸易便利化的测量完整、科学。
在研究中部地区民营跨国公司在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和投资中所处的国际分工地位,以期构建并强化中国跨国公司主导的跨境产业链时,受《国际不平等交换多变量影响模型及衍生效应》一书的相关方法的启发,有进行经济数量的分析的条件:通过基本函数设定,如国别价值函数、国际价值函数、国际超额剩余价值函数等,来分析地区技术差异、制度差异、现实经济条件对国际不平等交换的影响,用以衡量各地区货物、技术、碳贸易在国际分工格局中的地位,对溢出机理、技术外溢带来的利润变动趋势以及产业升级转移效应做出分析,通过数据对计量模型实证检验,论证技术自主创新的必要性,以提高我国的中部省份的跨国公司迈向价值链的中高端,摆脱低端锁定,使富余优势产业对外转移,释放中国的产能,提升企业的国际影响力。
4. 研究创新点
推动一带一路的建设发展,研究大多着眼于本国外部的因素,如一带一路其他国家贸易便利化水平测算与贸易潜力的研究,但本课题将研究客体从国外转向国内,从国家水平转向地区、产业和企业水平,重点回归到培育跨国企业的竞争实力、提升产业链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上,以期形成国家竞争优势。
当下,TPP谈判对中国构成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和强烈的地缘政治影响,而美国发起的巨型FTA谈判也使WTO进一步边缘化,中国对未来贸易和投资规则的制定失去了话语权及制约美国的有效机制,有陷入二次入世的被动趋势,在多哈回合停滞及美国策略的不利影响下,培育民营跨国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构建起中国跨国公司主导的跨境产业链,推动中国标准、技术、服务走出去,提升产业国际影响力,把握高端,有利于保障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利益,避免悲惨的增长效应。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第一阶段:2016年1月1日至3月1日。论文开题报告,完成资料查询、外文翻译,通过期刊网、访问相关的数据系统,搜集并整理所需数据,完成数据分析。
第二阶段:2016年3月1日至4月1日。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学年论文的撰写,完成论文草稿,提交初稿。
第三阶段:2016年4月1日至4月30日。整理数据,答辩前论文定稿,网上提交。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