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培育社会公共精神的作用研究–以“时间银行”模式为例开题报告

 2022-01-27 15:00:51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一)本课题的意义

不断增长的老年人口和由此对养老服务产生的巨大需求,给政府、社会和个人都带来了巨大压力。随着计划生育的开展和劳动力市场的逐步开放,以及由房价上涨、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等因素导致家庭生活成本增加和个人生活观念的改变,导致我国家庭规模开始趋向于小型化,结构核心化,家庭在老年人生活照料方面的能力己经显现出不足。另一方面,国家虽然鼓励和支持养老机构的发展,但是因为其服务成本较高,生活环境较闭塞,而且老年人难以适应突然变化的生活习惯而不愿入住。在此环境下,养老的重担就落到了老人生活的社区身上,以社区为主体的居家养老模式开始兴起。但受经济发展水平和社区建设的制约,目前社区在为老服务中的能力也是捉襟见肘,难以为老年人提供满意的养老服务。在我国许多城市的社区中就出现了由社区倡导或老年人自发组织成立的互助养老服务小团体,以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为理念,利用社区的资源在老年人之间开展互助,主要是年轻的老人帮助年老的或生活有困难的老人,互助服务涉及日常的生活照料如买菜、洗衣、打扫卫生、邻里守望等,通过开展多种多样活动来丰富老人的口常生活,更高层次的包括提供法律帮助,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更有热心的老人为生活自理困难的孤寡老人提供照料服务。目前在很多城市的社区中都出现了这种互助养老组织,而志愿者时间银行这一新的循环互助模式也在各地得到了广泛地开展。它有效的利用了社区老年人力资源,激发了老年人的主观能动性,使老年人从被动的接受服务转为依靠自身状况主动的为需要帮助的老人提供服务,是积极老龄化的体现。鼓励互助养老的发展为国家提供了一个低成本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选择。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伴随着城市社会结构的分化,城市社区结构正处在不断地分化与整合之中。受社会资源配置体制转变、选择行为理性化、以及社会流动等因素的影响,在现代脱域机制的辅助下,城市社区居民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正快速地从地域中脱离出来,向更广泛的社会空间发展。其结果导致社区内邻里关系、居民与社区组织的关系疏离淡化,致使城市社区结构的完整性缺失,社会联系衰弱,共同体关系越来越少。而时间银行这一志愿服务行动也体现了其在现代陌生人社会的现实意义。一方面有助于邻里交往与社区共同体的构建,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社会公共性的重建和公共精神的复苏。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一)研究目标

本文 以时间银行助老新模式为例,重点研究如何有助于通过促进社区互助服务而重建社会生活共同体和及其公共精神。伴随着城市社会结构的分化,城市社区结构正处在不断地分化与整合之中。受社会资源配置体制转变、选择行为理性化、以及社会流动等因素的影响,在现代脱域机制的辅助下,城市社区居民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正快速地从地域中脱离出来,向更广泛的社会空间发展。其结果导致社区内邻里关系、居民与社区组织的关系疏离淡化,致使城市社区结构的完整性缺失,社会联系衰弱,共同体关系越来越少。通过对时间银行这一志愿服务行动进行其在现代陌生人社会的现实意义的探究,一方面有助于邻里交往与社区共同体的构建,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社会公共性的重建和公共精神的复苏。

(二)研究内容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综述法

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的查阅,了解社区互助志愿服务和以时间银行模式为基础的社区志愿服务的理论知识,拓展本课题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从而能得出对以后中国社区志愿服务事业发展和社会公共精神建设有益的政策建议。

2.个案研究法

通过针对特定的社区问题的研究,利用时间银行模式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社区互助志愿服务的建设中,是否能得到社区人员的广泛认可,从而检验其有效性和可行性。

(二)技术路线与实验方案

社区志愿服务促进社会公共精神培育的机制研究以时间银行养老服务模式为例


文献综述法

理论基础


现状分析

个案研究法

归纳整理

探索

总结

现实条件


(三)可行性分析

1.本人对该研究课题非常感兴趣,课堂上学习过相关的知识,稍微有些专业基础。

2.目前社区志愿服务及社会养老服务的研究成果比较多,对我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基础性支撑。

3.我收集了较多的相关资料和书籍等。

4.互联网技术非常发达,新媒体作为网络政治的重要渠道,可以为信息的收集提供弄很大的便利。

4. 研究创新点

本课题通过时间银行模式的作用机制为例,意在对社区互助志愿服务的建设提供有益的帮助,能够对社会的公共精神的重建做出改善的意见,通检验和论证这一方向研究的可行性,为未来的社会志愿服务建设提供方向性的政策建议。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一)2015年12月21日,师生面谈,探索选题方向及思路;

(二)2015年12月22日至2016年3月11日,收集资料,阅读文献,在不断修正中形成较为具体的研究方法,形成开题报告初稿;

(三)2016年3月13日至2016年4月5日,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材料收集和整理,修改开题报告初稿,最终形成中期报告;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