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就业问题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就业问题中战略性的核心问题。据教育部统计,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攀升:2013年毕业生人数达到699万,2014年毕业生人数持续走高达到727万,2015年毕业生人数是749万同比增长3%,2016年毕业生人数达756万仍保持增长势头。对于高校应届毕业生而言,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竞争越来越激烈。
就业是个人与企业之间的双向匹配过程。从大学生的角度审视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不难发现:大学生普遍没有明确的自身定位和清晰的职业规划,对企业的认识不足、准备也不足。大学期间除了考取英语四六级、计算机二级等证书之外,在其他能力上均处于被动,由此也衍生出了大学生出国、考研队伍扩增,推迟就业抑或计算机、金融行业挤破头的现象。从企业角度来看,选人用人的标准对新生代大学生没有足够的敏感,虽然企业一贯重点考察学生的学业成绩、实习经历,但还是避免不了员工跳槽、缺勤、低绩效等现象的频频发生。
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劳动力与一般要素不同,其产出的绩效会受到个人态度、行为等一系列复杂多变、因人而异的因素影响。区别于以往单独从个人或环境层面对员工态度和行为等的研究,近年来,在组织行为学与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领域中,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视个人与环境二者的互动(lewin,1935)。直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个人组织匹配(p-o fit)逐渐受到重视。kristof(1996)在分析总结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个人组织匹配整合概念模型,该概念模型对一致性匹配、互补性匹配、需求供给匹配、要求能力匹配、个人与组织的兼容性等概念进行整合。在这个模型中,一致性匹配代表了个人与组织之间基本特征的相似性。组织基本特征主要包括组织文化、组织价值观、组织目标和规范;个体基本特征包括个性、个体价值观、个人目标和态度等方面。除了这些基本特征外,需求供给、要求能力也有可能受到一致性匹配的影响:组织提供财务、物质和心理资源,提供工作发展、人际交往和成长机会满足个人需要,实现需求供给匹配;个人则提供自身时间、努力、组织承诺以及知识(knowledge)、技能(skill)和能力(ability)(ksas)等资源来满足组织需要,实现要求能力匹配。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1研究目标
就业是个人与企业之间的双向匹配过程。本研究拟从个人的视角出发,应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及层级回归法分析高校应届毕业生的个人价值观发展变化及其与个人组织匹配的关系。本研究拟回答如下议题:
(1)通过成熟的心理测量工具分析当今大学生个人价值观的变化与发展情况。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1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研究,旨在更加全面更加深入地探讨个人价值观与个人组织匹配的关系。
本文理论研究方法是文献综述法,实证分析方法是问卷调查法和相关统计分析,以下是方法内容的具体阐述:
4. 研究创新点
(1)研究内容
学界对于个人组织匹配的研究多是集中在磨合组织时(提升员工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降低离职倾向等)、磨合组织后(提升工作绩效、组织公民行为)等过程中的实践价值,肯定了个人组织匹配的积极意义,但是却很少向前追溯:如何实现和保持个人组织匹配程度以研究其在进入组织时(招聘、甄选)的实践价值。就业是个人与企业之间的双向匹配过程。本研究拟从个人的视角出发,应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及层级回归法分析高校应届毕业生的个人价值观发展变化及其与个人组织匹配的关系,以期为大学生就业和企业招聘提供另一种思路。
(2)研究对象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1研究计划
2016年12月2017年1月:
提交申请资料和开题报告,学习调研的相关方法及注意事项,温习并学习论文中所需的研究方法,尝试构建计量模型,以确定调查中所需收集与记录的数据与资料,确保收集的数据与资料的完整性、可用性。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