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一、研究意义
资产证券化的概念和市场实践开始于1970年,最初的证券化是指发行人将抵押贷款做成资产池并发行以该池产生的现金流为支持的证券。资产证券化对于贷款方而言是一种创新,贷款方可以通过出售手中能够产生未来现金流的资产,并从资本市场募集资金。出售的方式是通过一种证券,而该证券是有被出售的资产的未来现金流支持的,所以这种证券也叫作资产支持证券。在资产证券化市场发展的早期阶段,住宅抵押贷款是唯一被证券化了的资产。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大量具有可预期和稳定的未来现金流的金融资产被用作证券化的基础资产。资产证券化市场只用了20年时间,就成了美国资本市场中最大的一个板块,余额超过了1万亿美元。资产证券化被誉为是20 世纪 30 年代以来,金融市场最重要、最具有生命力的金融创新之一(Leon T. Kendall,1996)。它是将不流动的金融资产转化成流动的资本市场证券(Austin和Zissu,2000)。
我国2005 年开始试点探索信贷资产证券化,2005年12月15日,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同时进行两只不同品种的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都取得了成功。对商业银行而言,首先,信贷资产证券化为其解决资产负债表期限匹配矛盾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工具。商业银行通过贷款证券化,可以较好地解决资产长期化和负债短期化的矛盾,避免流动性风险,扩大长期资产的业务规模。其次,资产证券化也为信贷结构的调整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工具。商业银行基于防范风险、增加收益等考虑,需要及时调整信贷的地区结构和行业结构。由于贷款的偿还是借贷双方事先约定的,银行不能随意提前收贷,存量调整难度很大;增量调整虽然容易,但每次调整的数量有限,所需时间较长。通过资产证券化,商业银行用出售贷款的资金重新发放贷款,能够较快实现调整目标。再次,资产证券化也有助于商业银行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在新的形势下,以赚取存贷利差为主要营利手段的经营模式面临着重大挑战,发展风险低、资本压力小的表外业务成为商业银行的紧迫任务。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开展,为商业银行在减少表内风险资产业务的同时增加表外的资产管理业务,开辟了一条新的营利渠道。2008年前后,正当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时,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了,并且进一步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由于美国次贷危机与滥用资产证券化有一定关系,国内许多人对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合理性、可行性产生了疑虑,导致20092011年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也处于停滞状态。直到2012 年为了盘活信贷资产存量,又恢复了发行。2013 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发行进入快车道,发行规模直接从百亿元规模跃升至千亿元规模。从2014年开始,参与发起银行中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扩大了范围,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新加入了进来。如表 1所示。
表 12013年2016年信贷资产证券化发起银行数量 单位:个
发起银行 | 2016 | 2015 | 2014 | 2013 |
大型商业银行 | 5 | 5 | 4 | 1 |
股份制商业银行 | 10 | 12 | 7 | 1 |
城市商业银行 | 16 | 21 | 15 | 0 |
农村商业银行 | 7 | 8 | 6 | 0 |
资产证券化从一开始就在各国金融机构中深受好评。国内学者多在原理层面对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好处进行了强调,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实践是否产生了上述理论效应,尚无验证。对商业银行来说,资产证券化能够帮助商业银行降低风险、改善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从多个方面提升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我国2005 年开始试点探索信贷资产证券化,2011 年从政策层面上再次鼓励发展信贷资产证券化,特别是2014 年以来,信贷资产证券化增长较快。目前有必要就现有情况进行经验分析,验证是否产生了相关正面或者负面效应,研究如何进一步因势利导,更多发挥其积极作用,克服不利影响。因此,研究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微观效应对促进我国资本市场健康快速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一)国外研究概况
1、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动因及作用
Anrrowand Debreu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证明了经济主体可以通过利用各种有价证券来达到防范金融风险的目的,并有可能通过这一途径将金融风险降到最低程度,从而为金融资产证券化的理论动因提供了有效依据。Pennacchi (1998)指出,银行以出售贷款的方式进行证券化融资,可以避免与存款相关的准备金要求和现金储备要求,是银行进行低成本融资的有效手段。Bharat A. Jain(2000)认为通过证券化,商业银行能够方便地出售资产及增加资金供给能力,而投资者也因此获得收益高、流动性强和多样化的证券,资产证券化使参与其过程的各方都获利。Mathias Dewatripont Jean Tirole(2002)指出,当资本充足率有约束力时,资产证券化对银行的股东和经理是有吸引力的,并且当银行的资本比率接近最低要求时,证券化在提高资本充足率方面特别有效。Gorton and Haubrick(2003)论证了流动性假说理论,提出商业银行的证券化能力可以影响其流动性风险的大小,证券化能力越强的商业银行,其流动性风险相对较低。Hirtle Beverly(2009)通过研究Bankscope数据库中1995 年至2004 年发行CLOs的65 家银行,发现资产证券化有助于增加银行的信用供给。
2、利润放大效应
Pennacchi(1998)指出,银行以出售贷款的方式进行证券化融资,可以避免与存款相关的准备金要求和现金储备要求,是银行进行低成本融资的有效手段。James.C(1988)认为资产证券化可以帮助银行进行低成本融资,从而修正银行的投资不足,他对通用汽车金融服务公司的汽车贷款与传统债务融资工具的融资成本进行了比较,与传统的债务融资工具成本进行比较,发现证券化每年能节约1.3%的融资成本。Lockwood 和 Rultheribrd(1994)认为通过证券化融资获得的现金流可用于偿还债务,从而降低财务费用,增加当期收益,促进原始权益人股东财富的增长。Kopff 和 Lent 认为发行 ABS流入的现金可以用来偿还债务。不但可以降低利息支出,而且增加当期收入和股东收益。Schwarcz运用实证方法研究指出证券化推动不同类型的公司更有效地利用其资产,以较低成本在资本市场上实现融资,创造净收益,提高了原始权益人的价值,因此证券化绝非零和游戏。
3、资产扩张效应
Pavel 和Philtis(1987)认为资产证券化工具有利于提高银行的财务杠杆率,降低管制税,促进股东收益回报率的提高。Donahoo 和 Shaffer(1991)认为存款机构进行证券化可以有效减少储备金和资本需求。Rosenthal和 Ocampo(1988)认为证券化拓宽了公司的融资渠道,使公司可以追求正净现值收益的业务和项目,有效增加公司的未来收益。Benstein 认为资产证券化有利于加速资产变现,拓宽原始权益人的筹资渠道,用于更多业务的拓展。Bryan 认为证券化有利于促进应收款服务、发放以及融资的分工,使原始权益人可以专注于应收款的服务与发放,发挥其这项业务的比较优势,而将应收款的其他风险转移给资本市场的投资者,深入细致的分工创造了财富。Hugh则以实证方法剖析了证券化产品交易对原始权益人的股东财富效应,指出单笔证券化交易可以为原始权益人的股东增加5%左右的超额收益,为原始权益人的债权人增加不低于0.21%的额外财富。
4、风险化解效应
Benvenist 和Berger(1957)认为资产证券化工具使得风险相对较大的资产保留于资产负债表,使得风险从风险规避型向风险中立型投资者转移,实现帕累托改进。Hess and Smith(1998)、Rosenthal and Ocampo(1988)都认为资产证券化能够增加资金周转频率,帮助商业银行规避流动性风险和期限错配问题。Hassan(1993)从期权定价模型中发现资产证券化提高了银行整体资产的分散化程度,从而降低了银行风险。
(二)国内研究概况
1、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动因及作用
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尝试和发展是从信贷资产证券化开始的。呙清云(1994)认为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开展能帮助商业银行增加资产流动性,加速其资金周转,有效减小和降低利率风险,同时还可以通过业务容量的扩大而提高银行的收益。张超英(1998)认为,一方面资产证券化使银行金融中介服务所提供的功能被分解,其中一部分功能通过市场提供,它们互为补充;另一方面,证券化打通了银行配置通过债权变换向资本市场拓展的通道,是银行配置与证券配置的有机结合,能弥补银行中介存在的缺陷。吴翔江(2001)指出,从化解金融风险,改善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角度看,资产证券化有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改善资产负债管理,有效协调三性的均衡。张启文、康青山(2001)认为资产证券化对提高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大有裨益,可以在增强商业银行的资产流动性与安全性的同时,降低银行业的融资成本,扩大其资金来源渠道和途径,为商业银行有效管理资本充足率提供了方法;另一方面,证券化过程有利于改善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增强和扩大其收入来源,丰富了商业银行分散和转移风险的渠道等。张小蒂(2002)等认为大力发展资产证券化(特别是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有助于推进我国住房金融体系实现良性发展,缓解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压力,化解流动性风险,对推动我国的金融创新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姜建清(2004)认为资产证券化可以合理化解金融体系市场割裂和功能错位等问题,并对提高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有所帮助。洪艳蓉(2004)则从法律角度深入分析和论述了我国资产证券化的相关问题,并详细阐述了在我国推行资产证券化的内在动因,指出证券化有助于商业银行盘活抵押资产,增加和丰富商业银行的融资方式和手段;提供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的契机,拓展商业银行业务收入的来源,推动商业银行业务服务综合化发展;同时,可以丰富我国资本市场证券品种,培
养机构投资者,形成多层次的市场融资结构。扈企平(2007)通过其所著的《资产证券化:理论与实务》一书,分析指出资产证券化对促进我国银行业转变经营模式,盘活流动性,推动住房金融市场发展等作用。
2、风险化解效应
张超英(2002)认为,抵押支持证券实现了个人住宅按揭贷款的流动化和证券化,这对降低银行业对住宅按揭贷款的自有资本消耗压力具有重要意义,进而可以调动更深层次的金融运行效率与金融支持潜能。同时,他从数理上推导出资产证券化有助于银行化解风险。姜建清(2004)研究认为,发达国家银行业中个人住房贷款、汽车贷款等消费类中长期资金运用是其资产负债结构不匹配的主要表现,因此证券化的主要资产对象是个人消费类贷款,以保证银行业的流动性,并达到分散长期风险的目的。董明(2009)认为,信贷资产证券化改变了融资模式,使融资市场化,可以避免风险过于集中在银行体系内,有效分散商业银行的风险。张帆等(2009)则认为,信贷资产证券化运作机制可以在分散金融风险的同时,增强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弹性。
三、应用前景
从前述对国外资产证券化相关理论和文献的概要梳理中可以看出,国外相关理论研究中拥有大量的运用数理工具进行定量分析的研究成果,为资产证券化发展过程中的客观评价、测算、风险评估与工具创新奠定了良好基础,也为进一步探索和推进资产证券化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和方法,产生了许多深远而积极的影响。而比较国内目前对资产证券化的研究,其核心论述主要聚焦在理论分析与阐述方面,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展开研究的文献并不多见;同时,现有一些实证性研究中,大多数是以国外成熟市场国家的数据为依据展开研究的,而以我国现行资产证券化试点数据为依据,展开相关研究的文献鲜有发表。
我国2005 年开始试点探索信贷资产证券化,2013 年从政策层面上再次鼓励发展信贷资产证券化,特别是2014 年以来,信贷资产证券化增长较快。目前有必要就现有情况进行经验分析,以经验数据检验中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对发起银行产生的微观效应,验证是否产生了相关正面或者负面效应,研究如何进一步因势利导,更多发挥其积极作用,克服不利影响,进而使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下一步发展方向更加明确,进一步推动信贷资产证券化健康发展、更好服务于实体经济。
主要参考文献
[1] Frank J. Fabozzi Franco Modigliani, Capital Markets: Institutions And Instruments. Prentice Hall Inc. 1996
[2] Lockwood, L.J., R.C. Rutherford M.J. Herrera, Wealth Effects of Asset Securitization, Journal of Banking Finance, 1996(20):151-164
[3] James, C., 1988, The use of Loan Sales and Standby Letters of Ccredit by Commercial Banks,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22, 395-422
[4] Iacobucci, Edward M. Winter Ralph A. Asset Securitization and Asymmetric Information, Journal of Legal Studies, Jan. 2005,Vol. 34Issue 1,p161-206
[5] Ian M Ramsay,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Regulation: The Case of Securitization, September 1993,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Law and Practice
[6] James A. Rosenthal Juan M. Ocampo, Securitization of Credit: Inside the New Technology of Finance, Published by John WileySons,Inc.1998
[7] Larry J Lockwood, Ronald C Rutherford Martin J Herrera, Wealth Effects of Asset Securitization.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1996,151-164
[8] Lockwood, L.J., R.C. Rutherford M.J. Herrera, Wealth Effects of Asset Securitization, Journal of Banking Finance, 1996(20):151-164.
[9] Lokanandha Reddy Irala Krishna Chaitanya, Securitization: The Indian experience,Journal of Management IT,May 2004,Vol. 02 No. 01
[10] Ben-Horim, M., W. L. Silber, Financial Innovation: A Linear Programming
Approach. J. Banking Finance,1997(3): 277-296
[11] Benveniste, L. and Berger, A. Securitization with Recourse: An Instrument that Offers Uninsured Bank Depositors Sequential Claims,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1987.Vol.11, 403-424
[12] Benveniste, L. Berger, A., "An Empirical Analysis if Standby Letters of Credit," Proceedings,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Chicago, 1986, pages 387-412
[13] Berger, A. Udell, G.,Securitization, Risk and the Liquidity Problem in Banking, in Structural Change in Banking (M. Klausner and L. White, Eds), Irwin Publishing, Homewood,1993:227-291.
[14] 涂永红,刘柏荣.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15] 邓伟利.资产证券化: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3
[16] 李传全.资产证券化的概念与分类研究.中国资产证券化网
[17] 陈文达,李阿乙,廖咸兴.资产证券化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8] 呙清云.银行资产证券化及其效益[J].现代金融,1994(7)
[19] 张启文,康青山.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J].商业研究,2001(4)
[20] 张小蒂,韩爱华.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探析[J].财贸经济,2002
[21] 姜建清.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从货币市场走向资本市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22] 洪艳蓉,资产证券化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7
[23] 扈企平.资产证券化: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4] 邓海清,胡玉峰,蒋钰炜.资产证券化:变革中国金融模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25] 沈炳熙.资产证券化:中国的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6] 张超英. 关于资产证券化动因的理论探析[J]. 财贸经济,2003,06:25-28.
[27] 吴翔江. 实施我国银行资产证券化的理性分析与现实选择[J]. 金融研究,2001,05:71-76.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一、研究目标
我国商业银行分为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以及农村商业银行,本课题首先分别对这四种类型的商业银行中所选取的样本(见表 1),
根据其相应的年报数据,进行以企业贷款为基础资产的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微观效应研究,进而对比分析。其次,针对同一大型商业银行和同一股份制商业银行分别进行不同基础资产的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微观效应研究,特别是2016年新出现的以不良资产重组为基础资产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发起银行仅包括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研究其微观效应对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会有何启发。最后,通过实证研究结果分析,总结出我国不同类型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微观效应,并提出适合各类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建议。
二、研究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查找资料法)
文献研究法在于通过查阅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去全面地、正确地了解和掌握所要研究的问题。通过文献研究法,可以更加深刻清晰地认识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特点,对提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建议有很大的帮助。
(二)比较研究法
比较研究法是对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或相异程度进行研究与判断的方法。本课题通过同一基础资产不同商业银行以及同一商业银行(仅包括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不同基础资产进行实证分析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微观效应。
(三)计量分析方法(定量分析)
在本课题研究中,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通过实证分析,使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微观效应进一步精确化。
经过初步分析,基于银行的三性,选取了流动性比例、存贷比、资产使用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财务杠杆比率、融资成本、资产收益率和资本收益率共9个财务指标(见表 2)。
表 2变量指标定义
类别 | 变量名 | 变量含义 |
CS | 证券化资产比率 | |
流动性 | X1 | 流动性比例 |
X2 | 存贷比 | |
X3 | 资产使用率 | |
安全性 | X4 | 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 |
X5 | 资本充足率 | |
X6 | 财务杠杆比率 | |
盈利性 | X7 | 融资成本 |
X8 | 资产收益率 | |
X9 | 资本收益率 |
二、技术路线
三、实验方案
(一)实验研究思路
各选取商业银行四种类型中相应数量的样本,查找其2014年第一季度至2016年第三季度的年报数据,分别进行同一基础资产不同商业银行以及同一商业银行(仅包括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不同基础资产的实证分析,总结得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微观效应。
(二)实验具体步骤
第一步:选取样本
根据四种类型的商业银行中参与发起的数量分别选取适当的样本数量。
第二步:数据的搜集处理
根据所选取的样本银行查找其年报数据,并根据模型中所需要的解释变量进行相应的数据处理。
第三步:数据的定量分析
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分析。
第四步:得出结论、提出建议
根据实证研究分析结果,结合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特点,总结出我国不同类型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微观效应,并提出适合各类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建议。
四、可行性分析
首先,我之前参加过校级SRT并担任主持人,从最开始的项目申请到最后的论文答辩,通过一年多的磨练,我认为自己已经具备独立进行一定难度科研的能力。
其次,本课题研究思路清晰,所采用的技术路线合理可行,研究方法具有可操作性和规范性,现有的研究条件能够为研究提供必要的支持。另外,本课题所涉及的年报数据易获取。
最后,本课题指导老师长期从事商业银行方面的研究工作,能够给予很好的指导和帮助。我相信,本课题研究在指导教师的精心帮助下,在我自身的不懈努力钻研中,我一定能如期顺利地完成本课题研究。
4. 研究创新点
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微观效应进行研究:同一基础资产不同商业银行以及同一商业银行不同基础资产。同时,对2016年新出现的以不良资产重组为基础资产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对发起银行的影响予以重点研究。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时间 | 计划安排 |
2016年12月2017年3月 | 查阅相关文献并进行深入阅读与整理,利用所查阅的资料及文献对本课题已有的研究成果形成一个初步的认识。选取样本,并根据所选取样本的年报数据,进行相应数据处理,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利用Eviews7进行实证分析。 |
2017年3月2017年4月 | 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完成论文初稿。 |
2017年4月2017年5月 | 与指导老师进行意见交流,不断完善优化论文,完成论文终稿的撰写。 |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