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1、本课题的意义
自然群落里为什么存在形态各异的物种?这些物种又是怎样共存的?生态学家致力于解答这些疑问,并由此提出了众多解释物种共存的理论和假说,其中一种假说称为负密度制约(negative density dependence)假说[1],指的是食草动物、病原微生物对于植物的取食或者同种邻近个体发生资源竞争,使得种群密度高的个体更易受到损害,它主要强调同种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而解释自然群落物种共存的机理,负密度制约机制主要在小尺度上降低群落内同种个体生长率, 同时提高个体死亡率, 从而为其他物种的生存提供空间和资源, 促进物种共存。目前负密度值约假说的检验研究主要侧重密度制约、距离制约[2]。
群落补偿趋势(community compensatory trend)主要描述的是负密度制约效应的强度与种群大小之间的密切关系,即:种群数量越大,那么受到负密度制约的影响越大,这种趋势的存在能够阻止丰富种以牺牲稀有种为代价扩大生存环境范围, 有利于稀有物种在群落尺度上的存活、更新和生长,保护稀有物种免于局部灭绝, 从而促进群落水平的物种共存[2]。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1、研究目标
以天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和热带bci雨林为例,探索森林群落中是否存在群落补偿趋势。
2、研究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1、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研究方法:
(1)计算天童森林样地调查所得数据的相关指标
4. 研究创新点
本课题主要有两点创新之处:
先前学者的研究成果中,对于物种丰富度,有多种指标衡量,如死亡率、更新率、相对断面积、个体数量等,但都只是从单方面考虑,对于物种不能单单通过数量或者个体大小来评价其在群落中是否为优势种。本课题将采用群落生态学中的经典概念重要值作为物种丰富度的衡量标准,重要值=(相对多度 相对频度 相对显著度)/3,该指标综合考虑了物种的数量和个体大小,有助于更好的量化物种丰富度。
先前的研究多集中在幼苗小树阶段,并且大多研究幼苗的存活情况与物种丰富度之间的关系,本课题的研究将对树种的长成阶段进行研究分析,将分析物种从幼苗到长成过程中重要值的变化,重在研究初始重要值与重要值变化的关系,以探索是否存在群落补偿趋势。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研究计划:
2016.11-2016.12:阅读文献,了解前人研究成果,学习基本理论知识,找出其中未解决的问题领域,确立研究思路,并进行相关统计软件的学习
2017.2-2017.3:数据获取以及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