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1本课题研究的意义黄土高原(loess plateau)位于中国中部偏北部,为中国四大高原之一,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且面积最大的黄土区,总面积64万平方千米[1]。
黄土高原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和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国家从七八十年代开始在这一地区实施以退耕还林还草为主的生态建设。
土地利用变化可改变土地覆被状况并影响许多生态过程[2]。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4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研究目标:研究黄土高原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学性质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
研究内容:采集黄土高原农田和相邻草地上层(0~10 cm)及下层(30~40 cm)土壤,测定土壤总碳氮,土壤铵硝,土壤微生物碳氮,土壤呼吸速率和土壤酶活性。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黄土高原地区农田转化为草地后对表层及下层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2、黄土高原地区农田转化为草地后对不同土层土壤微生物学性质的影响。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5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野外采样结合室内分析的方法,试验所用土壤取自宁夏固原云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e 10626′10630 ′; n3559 ′3602 ′)的一块农田及相邻的草地。
土壤主要特征为:ph 8.16 0.05,土壤有机碳 (soc) 含量为每千克土壤24.8 0.2 g,总氮含量为每千克土壤1.6 0.1 g。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如下:见附件 实验方案: 采集黄土高原农田及相邻的草地上层(0~10 cm)及下层(30~40 cm)土壤 (图 1),低温保存运输至南京农业大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实验室,进行土壤理化指标及土壤微生物学指标分析。
4. 研究创新点
本研究的特色和创新之处是基于长期(大于30年)的退耕还草样地,重点研究了土壤呼吸、土壤微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研究结果可以为黄土高原地区草地生态功能的保护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在2017年8月份,在黄土高原云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选择了一块农田和经过多年恢复的草地,采集了上层和下层土壤。
低温运输至南京农业大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实验室后于2017年8月~2017年12月份进行了相关理化指标和微生物学指标的测定。
目前相关指标已经测完,正在整理实验数据,将于2018年3月到2018年4月进行论文的写作。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