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他主义视角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动机研究——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开题报告

 2022-01-21 21:51:22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一、本课题研究意义

近年来,我国志愿服务事业不断发展,对人们的生活提供帮助,在社会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其中,大学生志愿者是志愿队伍中的新兴力量。但与此同时,大学生志愿者管理仍存在问题,如流失率高、激励机制不完善等。为更好的开展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促进其发展,特从利他视角下,研究当前大学生志愿者的参与动机问题;从参与动机类型分析,为解决南农大学生志愿者队伍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定的解决方案。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一)利他主义相关研究

1.1利他主义的概念

利他一词是由社会哲学家孔德首先创造的,他被认为是现代社会科学的先驱,他利用利他一词来说明一个人对他人的无私行为。关于利他主义,中外许多学者都给出了自己的定义,不尽相同。比如社会学家Trivers(1971)将利他主义定义为一种对所履行这种行为的有机体明显不利,而对另一个与自己没什么关联的有机体却有利的行为。[1]我国学者王海明(2001)认为,利他主义是一种伦理观。一方面,每个人的行为目的既可能自爱利己,也可能无私利他;另一方面,道德目的或者在于保障社会存在发展,或者在于完善自我品德,抑或是二者兼而有之。[2]

任巧华(2015)在研究利他主义理论内涵时,分别从生物哲学、经济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角度进行阐述。她认为,利他主义是一门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的学科,不同学科下的利他主义,蕴含各自独特的内涵。[3]冉淑贤(2008)对利他主义的现实特性进行分析,她认为利他主义大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家庭行为,即建立在亲缘关系基础上。二是市场行为,体现了社会分工的关系,强调互惠和双赢。三是生物行为,是生命的内在规律作用下的本能行为。[4]

1.2利他主义的类型

Wilson(1976)把利他主义分为无条件的利他主义(纯粹利他主义)和有条件利他主义(互惠利他主义)这两类。他认为,无条件利他主义行为服务的对象主要是近亲属,在疏远的社会关系中比较少,利他者不求任何回报,不受社会奖励和惩罚的影响,表现出无私的忘我。而后者的实质则是自私的利他者,其典型反映就是互惠互利,社会中的远亲和不相干的个体交往,通过社会契约达到互利互惠,这种利他主义行为完全是有意识的。[5]

Sober(1988)也将利他主义分为两种:进化的利他主义和本土的利他主义。前者具有遗传特性,是个体在紧急情况下将被助者看成是我们一部分时的下意识行为,而后者的发展过程则比较复杂,它是由个体内在得益于别人的动机激发的行为,也具有遗传的特点。[6]张俊(2009)则在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西方哲学家以及中国传统思想家的利他主义思想进行系统梳理后提出,利他主义思想主要分为利己的利他主义、互惠利他主义和纯粹利他主义三类学说。[7]

1.3利他主义行为的测量

利他主义行为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是人们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实证研究方面,Rushton(1981)等通过利他人格自陈量表( self-report al-truism scale) 的系列研究中,证明了利他人格的存在。《利他人格自陈量表》是Rushton 等在1981年编制的,是自陈式量表,共有20个条目,内容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出现的利他行为。全量表采用 5 点计分,从1表示从不到5表示很经常变化,是研究利他行为普遍采用的测量工具。[8]

国内学者汤舒俊、舒博、张文渊(2015)为了推动利他人格在中国的本土化研究,考察利他人格自陈量表在我国大学生人群中的适应性、并考察其信、效度指标。对412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后。他们最终将量表保留了17个项目,4个维度。其中,四个维度分别为社会责任、人际信任、移情、社交兴趣等。每个维度下面设有对应的利他行为表现。量表所采取的仍是五点计分方式。[9]

(二)关于志愿者的相关研究成果

2.1志愿者定义

《中国青年志愿者注册管理办法》对志愿者的定义是:不为物质报酬,基于良知、信念和责任,自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10]联合国对志愿者的定义是不以利益、金钱、扬名为目的,而是为了近邻乃至全世界而进行贡献的活动者,只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能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而奉献个人的时间及精神的人。吕盼(2014)引用国外学者玛丽亚(Maria)的观点,认为志愿者就是将时间或者是知识贡献给其他人,不图回报的服务他人的人。[11]国内学者闪茜箐(2003)根据志愿者参与活动的原因、动机将志愿者划定为:志愿者就是那些从自己内心出发,受良心、道义、同情心、责任等因素影响而从事公益事业的人。这些人不计较报酬,不受个人利益的驱使,为社会提供服务的人。同时,她还认为志愿者是无国界的。[12]从上述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各学者对志愿者概念表述不一,但仍存在着自愿性;非报酬性、即不以获得报酬为目的;公益性、即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等共同点。

大学生志愿者是青年志愿者队伍中不可或缺且日渐发展的组成部分,扮演着重要角色。梅霞(2014)通过对中外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研究,认为大学生志愿者是青年志愿者服务的主体,大学生志愿者是指秉承志愿服务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理念,为共同促进社会进步而自愿无偿奉献个人精力、时间以及知识技能的一群大学生。[13]近年来,大学生志愿者逐渐成高校中的新兴力量、发展趋势渐好,但大学生志愿者管理过程中仍存在问题。刘茜(2013)认为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突出特点是大学生有着积极热情参与,但是志愿者流失率较高,即参与率较高而参与频次低、参与时间较短。[14]吴信蕾(2008)针对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中的问题进行研究,认为当前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来自大学生自身、志愿者组织以及社会等三大方面。其中,就志愿者组织方面,她认为存在一下几点问题,一是大学生志愿活动缺乏完善的活动机制;二是大学生志愿活动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三是大学生志愿活动尚需健全组织机制。[15]

2.2志愿者参与动机分类

志愿者动机类型多种多样、有人是能发挥专业知识及技术的愿望,有人是希望负更大的责任,得到成长及发展,尽管各不相同,但归纳总结后可分为几大因素。Clary(1996)等人认为人们参与志愿活动是为了达到不同的社会心理目标,并总结了几种主要的动机变量:社会、价值、职业、理解、宣扬和保护。[16]吴鲁平(2007)提出了责任、发展、快乐等是青年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重要动机,并指出志愿者参与动机是处于变动之中的。[17]

学者张萌、卢兰平(2010)等在其论文里以北京师范大学奥运会志愿者为例阐述了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他们将志愿者的初始参与动机分为奉献服务型动机、社交型动机、自我提高型动机、实现自我价值型动机、功用型动机、盲目型动机六个方面。通过分析各个动机的持续走向,作者提出了建立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志愿者培训机制和志愿活动的创新机制等方面建议完善志愿者管理规范,激发志愿者持续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18]

从上述各学者研究可知,大学生作为拥有专业知识技能和高素质的特殊群体逐渐成为了青年志愿者活动的中坚力量。他们不仅为高校、也为社会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但在大学生志愿者蓬勃发展的情况下,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研究。与此同时,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国内外学者的所参照的标准不一,所划分出来的动机也有所不同。

(三)基于利他主义的志愿者动机相关研究

3.1志愿者动机的测量

关于志愿者动机的测量,Clary(1998)等编制的《志愿功能量表》在国外被广泛使用。《志愿功能量表》包括六个维度共30个题目,六个维度具体为(1)价值表达:指大学生通过志愿服务实现自身内在价值认同的需求;(2)学习理解:指大学生以学习新事物、新方法作为参与志愿服务的动力;(3)社会交往:指能够对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意识和行为产生影响的人与事;(4)职业生涯:指大学生期望通过志愿服务为自身未来职业发展提供平台和基础;(5)自我保护:指大学生期望以志愿服务调节自身心理情绪和状态;(6)自我增强:指大学生意图通过志愿服务工作满足自我需要。[19]

我国学者卓高生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功能理论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1)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功能理论包括的六个维度28个项目经检验,在我国高校大学生志愿者中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2)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呈现多元的价值(功能)取向,利他、利己、社会责任等纯粹公益和互惠公益共存的情况,具体表现为价值表达、学习理解、社会交往、职业生涯、自我保护和自我增强等六个维度的动因。[20]而吴俊峰(2010)则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对《志愿功能表》进行删减修订。修订后的量表共30个题目,包含8个维度。具体为职业发展动机、情绪调节动机、社会支持动机、认同动机、价值观动机、共情动机、学习动机、爱国与荣誉动机等维度。[21]

3.2基于利他主义的志愿者动机研究

作为志愿者队伍中的核心力量,大学生志愿者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中外各学者也纷纷针对大学生志愿者的相关问题展开研究。据统计,1994年至2007年6月30日的13年半间公开发表的关于志愿者及志愿服务的文章达1014篇。[22]目前,学者对大学生志愿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志愿服务、志愿精神等基本概念内涵进行研究;二是对大学生志愿者管理进行研究;三是对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动机进行研究。其中,在志愿者动机方面的研究,大多以马斯洛需求理论为依据进行研究,部分以利己利他主义为理论依据展开相关研究。

张俊(2009)在研究中将利他主义大致归纳为无私利他主义、利己利他主义、互惠利他主义三类。同时他以利他主义为理论基础,在利他性与利己性博弈基础上将志愿者动机划分为理想奉献、互惠利他、回报倾向和盲目跟风四个维度,列出了城市志愿者参与服务可能存在的18种动机。采用五级量表,每个题目有非常符合、符合、说不清楚、不符合、很不符合五个答案,每种答案的分值按维度方向分别为5、4、3、2、l。同时,他全面分析了影响城市志愿者参与动机的诸方面因素,结合现状,认为应当建立以互惠型动机为主导的城市志愿者参与动机价值导向,并提出相应措施。[7]

施春华(2014)结合《志愿功能量表》中的价值观表达量表和《自陈利他量表》制作问卷,对大学生志愿者的动机和利他行为进行对照研究,其中价值观表达这个因子是指参与志愿者活动的动机是为了表达利他主义精神或人道主义精神,在该问卷上的得分越高说明其参与志愿者活动的利他动机越高。在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以后,他得出了以下结论。一是大学生志愿者对志愿者活动和志愿者组织的满意度较高;二是他们参与志愿者活动的动机是多样的,但以利他动机为主;三是他们在利他行为上存在性别差异,利他动机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利他行为。[23]

三、应用前景

从国内外研究现状来看,志愿者参与动机是研究志愿者管理的重要出发点。动机是行为的原动力,公民参与志愿服务基于不同动机引导。因此,志愿者管理问题的根源在于志愿者的动机问题。找出大学生志愿者参加志愿活动的主要动机,从根本上解决志愿者心理动机,才能更好的解决志愿者管理的问题。从国内外研究发现,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动机多样,但以利他为主。因此,在利他主义视角下研究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动机,是有一定意义的。此外,志愿者发展过程一直存在问题,制约着其发展。本课题研究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动机,以更好研究分析现有问题,在广大高校中是有广泛应用前景的。

参考文献:

[1]Trivers, R.L. Theevolution of reciprocal altruism[J].Quarter Review of Biology,1971(46):35一37.

[2]王海明.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辨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1):19-26.

[3]任巧华. 有关利他主义理论的研究述评[J]. 创新,2015,(03):34-38 127.

[4]冉淑贤. 析利他主义的现实特性[J]. 职大学报,2008,(01):97-98.

[5]WiLson,E.0.SociOlogy:TheNewsynthesis[M].Cambridge.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6.

[6]Sober,E. what is evolution altruism?[J].Canada Journal of Philosophy,1988(14):75 一 99.

[7]张俊.利他主义视角下的城市志愿者参与动机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

[8] ]J.Philippe Rushton, Roland D. Chrisjohn and G.Cynthia Fekken. The altruistic personality and the self-report altruismscale[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1981(2).

[9] 汤舒俊,舒博,张文渊. 《利他人格自陈量表》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修订[J].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07):87-89.

[10]共青团中央办公厅.中国青年志愿者注册管理办法.2006-11-7.

[11] 吕盼.大学生志愿者激励机制问题与对策[D].湘潭大学,2014.

[12]闪茜菁,戴卫义等.论建立和完善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的激励机制[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3,(5):48.

[13]梅霞. 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相关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4.

[14]刘茜. 大学生志愿者流失问题研究[J]. 现代交际,2013,(08):243.

[15]吴信蕾.当前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16]Clary.E.,Snyder,M.,stukas,A(1996).Volunteers,motivations:findings from aNational survey, NPO of it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1996.4485一545

[17] 吴鲁平.志愿者的参与动机、类型、结构[J].青年研究,2007.5

[18] 张萌,卢兰平,王辰怡. 大学生奥运志愿者服务动机及动机过程化的研究以北师大奥运志愿者为例[J].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99-103.

[19]E. G. Clary, M.Snyder, and R. Ridge, Understanding and assessing the motivation of volunteers:a functional approach,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vol.7,pp.1516-1530, 1998.

[20]卓高生,孔德民,车文君. 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功能理论的实证研究[J]. 统计与决策2014,(06):111-113.

[21]吴俊峰,宋继文. 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维度构成实证研究[J]. 上海管理科学,2010,(03):44-47.

[22〕丁元竹,江汛清等主编.《中国志愿服务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02-102.

[23]施春华. 大学生志愿者的动机和利他行为研究[A]. Singapore Management and Sports Science Institute, Singapore.Proceedings of 2014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cial SciencesResearch(SSR 2014 V6)[C].Singapore Management and SportsScienceInstitute,Singapore:,2014:5.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研究的目标

2008年被称为中国志愿服务元年,志愿者在汶川大地震中的无私无畏和在北京奥运会中的真诚奉献,标志着中国志愿服务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此后志愿服务迅速发展并对人们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其中,大学生志愿者作为青年志愿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志愿者队伍中的核心力量与重要参与者。但就目前而言,我国大学生志愿者自身存在对志愿活动缺乏深入的了解、参与志愿活动的动机不同、大学生志愿者队伍的不稳定等突出问题,因此需要加强志愿者的管理问题研究。而现实生活中,志愿者大多出于利他因素,如责任、感恩等因素进行志愿活动。本文从利他主义视角出发,结合现实中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的动机因素,通过调查等方法,研究当前大学生志愿者管理过程中的问题,更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志愿者的活力。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一、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过程中,收集资料的方法和工具主要有文献调查法,即借阅相关文献资料,寻求理论依据;问卷调查法,即设计问卷,通过网络发放问卷。理论研究结合实证研究;同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二、技术路线(见附件)

三、实验方案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创新点

特色或创新之处

1、选题结合时代热点问题,具有时代性。志愿服务一直都是社会热点问题。近年来,无论是针对志愿服务管理问题还是志愿者自身问题的研究都在不断进行。本文从志愿者的参与动机进行研究,尤其研究对象为大学生这一群体,具有一定的新颖之处。在国内外的研究中,大多研究关注的重点多为利他与利己之间的关系问题。将利他主义作为本文研究的大前提,从而进行大学生志愿者的参与动机研究,这是一大创新之处。

2、运用访谈与调查问卷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对研究对象进行发放调查问卷的同时,选取两三个有志愿经历的南农学生进行访谈,访谈问卷与调查问卷相辅相成,以此提高研究的准确性。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研究计划及预期进展

1、2017.042017.06 通过图书馆查阅文献、阅读期刊,对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动机有一定了解,并进行了文献综述撰写工作,做了相关准备工作。

2、2017.092017.12开始课题研究计划,在与指导老师商讨后,确定具体的研究方案。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