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风貌协调区是为了保护历史文物古迹、历史风景名胜等区域而划定的建设缓冲区。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不少历史风貌协调区被纳入城市开发拓展的范畴,但由于历史风貌协调区与文物单位或景区紧密的依存关系,简单地套用惯用的市场开发手段和新区建设方式只会给历史风貌协调区以及景区带来难以弥补的伤害。
新区建设功能定位不当,开发强度管理缺失,建设区风貌失控等问题已在历史风貌协调区的建设中屡见不鲜,同时,其中也不乏过于注重保护的要求而忽略城市发展需要,开发成本与收益难以平衡导致建设无法推进的例子。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环境协调区是风景名胜区与城市现代空间连接的纽带,正确处理好环境协调区可以解决风景名胜区中无法解决的问题,同时使风景名胜区的传统风貌得以发扬,改变的一刀切现象,避免在风景名胜区与城市现代空间之间出现断层。
城市设计的任务是为人们创造方便、舒适、有益于健康的物质空间环境和优美而又具有文化内涵的形体环境,它关注城市空间的物质形态,也注意到与此密切相关的社会网络,包含了物质形体空间设计、社会文化氛围设计以及内在机制设计,充分体现了城市设计目标的复合性特点。
现代主义城市规划与设计过于突出功能的普适性,千城一面的城市形象破坏了整体生态的复杂性,并使市民对城市的记忆变得模糊和困难,人类的精神需求呼唤城市特色与城市意义的回归。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主要采用的是理论研究及建立在案例研究基础上的实证研究。
研究方法立足于以理论结合实践为基点,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作为研究对象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归纳。
研究中主要的资料收集方法实地调研之外,笔者还在各类书籍、期刊中收集了大量图文资料,对相关文献资料(包括记录在图纸文字以及照片)进行详尽的综述和分析。
4. 研究创新点
城市设计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为了有序推进这项工作,需要从城市设计编制、城市设计实施管理以及公众参与等多方面,建立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有机互动的调控机制。
(1)从多个层面开展整体性的城市设计城市设计应贯穿到城市规划编制的全过程,从宏观、中观以及微观三个层面加强整体性的城市设计。
应从城市发展历史、山水自然要素和城市建成风貌等方面高度提炼与总结城市的风貌特色,对城市总体空间形态和格局进行结构性把握;对城市景观结构、天际线轮廓、视觉通廊与眺望系统、开放空间系统、城市特色片区等中观层面的内容进行系统控制;在此基础上,基于宏观的城市设计总体目标与中观的景观系统控制要求,开展重点地段和重要节点的城市设计。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第12周:以论文题目为核心,对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和翻阅,对已搜集的资料加以整理,论证分析论文的可行性、实际性,将论文题目和大致范围确定下来,进行开题报告。
第4周:整合已有资料、构筑大纲。
第513周:实地调研,对设计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研究其解决方案,推敲整合,并进行修改完善,准备中期检查。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