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公益诉讼制度探究开题报告

 2021-08-08 02:26:47

全文总字数:816字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劳动公益诉讼派生于公益诉讼,是公益诉讼制度在劳动权益保护领域的适用。

由于我国在劳动公益保护方面还不够完善,且劳动者自身权益保护法律意识不强,劳动者权益经常受到侵害,如劳动者平等就业权被侵害、工作设施和环境不符合国家劳动安全卫生标准、劳动者工资被非法拖欠等。

作为相对弱势的群体,缺乏法律意识的劳动者不能作出及时有效维权措施。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公益诉讼是相对于私益诉讼而言的。一般来说,公益诉讼是指私人对危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提起的诉讼,除法律有特别规定外,凡市民均可提起。

对于公益诉讼的定义,国内学术界还存在争议,没有达成共识。目前有两种观点相对比较成熟,一种观点认为公益诉讼是指特定的国家机关和相关的组织和个人,根据法律的授权,对违反法律法规,侵犯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或特定的他人利益的行为,向法院起诉,由法院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的活动;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公益诉讼是指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可以根据法律法规的授权,对违反法律、侵犯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有权向法院起诉,由法院追究违法者法律责任的行为规范。[1][2]

可以看出这两种观点的主体和对象都是不同的,前者对于主体和对象行为都有相对特定的限制,而后者则更加泛指整个公民群体。公益诉讼制度在古罗马时代已经存在。在近现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公益诉讼在西方国家得到完善发展。在中国,很多学者亦呼吁发展我国的公益诉讼制度,其根本原因在于:作为法律制度整体构建中的一部分,公益诉讼制度自身有其他制度无可比拟,无法替代的优越性。它在某种意义上弥补了法律制度上的缺陷,为提高国民素质、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发挥一定的作用。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首先通过调查大量的文献资料,并结合我国现有的公益诉讼理论和实践基础,介绍劳动公益诉讼的概念,通过比较与其他公益诉讼异同,探讨劳动公益诉讼的特征。

接着,通过学术文献和实际诉讼案例(尤其是大学生就业相关的案例)的分析,探讨我国劳动公益诉讼的现状并结合司法实践进行评析,揭露出该制度存在的现实问题,论证发展劳动公益诉讼的必要性、可行性和适用范围。

通过比较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国家的公益诉讼制度,了解国内外劳动公益诉讼的异同,从公益诉讼的主体、客体多元化,诉讼内容的界限公益性,公益诉讼的经济性,公益诉讼目的的双重性,公益诉讼的具体落地实施等方面进行分析。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创新点

本研究通过学术文献和相关案例的结合,实现对劳动公益诉讼制度发展背景的了解,并且以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案例和法规为切入点,深入探讨当前我国劳动公益诉讼制度的发展状况以及劳动公益诉讼制度发展的方向。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