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总字数:843字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通过对江苏省中部某县级市发生的因环境污染产生的某次群体性事件的开端、过程、结果的访谈。以及新媒体在群体性事件中发挥的作用与影响。结合新媒体与政府关系、群体性事件的已有研究理论。研究目前此类问题的发生机制,以及如今我国地方政府在出现此类群体性事件时,如何在新媒体形势下防范、化解。
现实意义:
与其他社会问题相比,环境问题具有特殊性。环境问题一旦发生,会给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影响,甚至危及子孙后代生存,这样的破坏是金钱无法补偿的,而且环境问题一旦产生,治理起来很困难。正因为环境问题的危害性,由此引起的群体性事件所造成的影响才会远远大于传统的群体事件,才会受到社会更多的关注和公众更多的参与。当前我国经济正在快速发展,很多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匆忙上马污染企业,忽视环境承载能力与环境保护,给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埋下了隐患。频发的环境事件对社会的安全和稳定造成了一定影响,同时也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对环境群体事件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至当前为止,关于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理论研究,国内外学者均有所涉猎,并各有其特色。受社会文化传统与语言表达方式差异等因素影响,国外并没有与国内如出一辙的群体性事件研究,其研究主要针对的是集体行为、社会运动和环境抗争等。国外学者把不管什么群体性事件统称称为集合行为、集体行为。1921年,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帕克最早提出了群体性事件的定义,称为集合行为,即指在集体共同的推动和影响下发生的个人行为,是一种情绪的冲动。斯坦莱米尔格拉姆认为:集体行为是自发生产的,相对说是不可预测的,它依赖于参与者的相互刺激。但环境群体性事件毕竟不同于一般的群体性事件,因而国外政府和学者为了从根源上消除环境群体性事件,掀起了声势浩大的绿色革命运动。如环境伦理学之父阿尔贝特施韦兹提出了敬畏生命伦理学。1972年联合国召开了第一次人与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后来在2005年各国签订的《京都协议书》。
我国对于环境群体性事件研究的方向则多种多样。偏向于环境群体性事件特点的研究、成因的研究,对策的研究。
对于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分类情况,程雨燕认为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提高,认识到污染严重企业会影响到他们的生活与生命安全,反对高污染企业建立的愿望得不到实现时,会进行抗争,从而引发群体性事件。华智亚认为,环境群体性事件可分为污染环境群体性事件和风险环境群体性事件两种类型。环境污染是既定的事实,而风险环境事件则是对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进行抵制的环境群体性事件。如近几年发生的:四川px污染事件,启东王子造纸厂事件都是民众对于可能发生的污染进行抵制的事件。两种类型的环境群体性事件存在本质的区别。两种事件的民众在诉求和心理方面是不同的,应当确当分类,因地制宜。在当代中国,可以看到环境群体性事件已经逐渐由造成现实污染的时间转向存在环境风险的领域。本文选定的启动事件也同样是潜在的环境污染风险造成的群体性事件。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1.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成因与影响;2.是什么是新媒体语境,新媒体语境下的群体性事件的新特点;3.对此类问题的对策研究:在新媒体语境下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如何防范及风险化解。
计划:搜集资料,对启东事件的见证者进行访谈。
4. 研究创新点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将社会学理论与传播学的研究相结合,针对群体性事件的研究很多,但是从环境问题入手,研究环境群体性事件中的公众参与问题却是群体性事件研究的薄弱环节。笔者旨在通过对环境群体性事件公众参与研究入手,来探讨环境群体性事件中公众参与原因与特点,建构出参与模式,并针对目前环境群体性事件公众参与的现状提出应该之策。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