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诗歌动物意象隐喻研究开题报告

 2021-12-10 17:48:09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中国现代诗坛中,新月派代表诗人与格律诗开拓者徐志摩,在短暂的十年创作生涯里,以四部诗集、上百首集外诗作与译诗,构筑起一方性灵化的诗歌王国。他以“素性的落拓”、不羁的野性奔腾在新诗体制的试验场上,以活泼、鲜明的笔触塑造了日月星云、春花秋叶等灵动飘逸的意象系统,使浪漫主义诗风在主观情愫与客观物象间流转交融。纵观近一个世纪的研究,对徐志摩为人及其诗作的评述存在较大分歧。笔者结合李掖平对徐志摩七十余年评述资料的梳理,将其诗作的研究历史概括为三个时期:1923年-1949年、1950年-1979年、1980年至今。

自徐志摩第一部诗集发表到飞机失事前后,论争核心始终在诗人布尔乔亚式的处世天性与其诗作的艺术风格、思想情感间徘徊。在与徐志摩同时代的批评家中,朱湘(1926)、钱杏邨(1929)、茅盾(1933)、穆木天(1934)等学者对徐志摩诗歌的艺术评论影响较大:朱湘在徐志摩首部诗集《志摩的诗》出版后率先将其诗歌题材分为“散文诗、平民风格的诗、哲理诗、情诗、杂诗”五类,并分别对其得失进行分析,指出其诗歌韵律、分行、用字不妥与欧化生硬等诸多缺陷,也肯定了徐君清秀活泼的情诗风格与韵体探索精神;钱杏邨以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理论的视角,严厉批判了徐志摩诗歌中弥漫的资产阶级式“绮丽的梦”,激进却中肯地针砭其思想虚浮贫弱的要害;同为革命家的茅盾相对钱杏邨较为温和,他在《徐志摩论》中对诗人代表作的品评可圈可点,并系统分析了其四部诗集情感的流变,预见徐志摩《猛虎集》后思想意识“复活”与转变的可能性,富有历史发展的眼光;穆木天一方面结合徐志摩的个人经历,阐述其思想与西方特别是剑桥文化的共鸣,一方面准确抓住其诗作由浪漫主义向印象主义的唯美主义演化的倾向,观照其情感上的二重性。

建国初期至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左倾文艺思潮的影响下,文艺界对徐志摩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政治批判达到顶峰,除陈梦家等人零星的发声,对其价值的肯定一度沦为真空,其诗歌研究也陷于沉寂。直到新时期,在卞之琳、陆耀东、韩石山、赵遐秋、蓝棣之等诸多学者的努力下,徐志摩及其诗作重回聚光灯舞台,也曾一度掀起“徐志摩热”的浪潮。纵观近四十年的文献论著,对徐志摩诗歌的研究主要包括四方面: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一)基本内容与目标

本文结合认知语言学与文学的有关理论,对徐志摩诗歌动物意象的隐喻现象进行全方位研究。其一,在总结近百年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总体评述徐志摩,并对隐喻与意象理论做简要阐发;其二,结合中西方文学传统,探讨徐志摩诗歌动物意象的隐喻内涵。基于四部诗集的定量统计与分类,本文从飞禽、走兽、游鱼三大类动物意象入手,结合诗作具体分析隐喻现象;其三,探求动物意象隐喻影响下徐诗的艺术风格,进一步挖掘徐志摩诗歌的风格特征与发展流变;其四,从徐志摩个人经历、时代背景、中西方文化影响与动物生态观等角度分析徐诗动物意象隐喻内涵与风格的成因,探讨其诗对中国新诗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意义。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计划与安排

(1)2020年2月底:开题报告、论文前两章

(2)2020年4月初:论文初稿

(3)2020年4月中旬:论文一改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参考文献(12篇以上)

外文专著/论文:

(1)rogers, r.metaphor,a psychoanalytic view[m].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4.

(2)i.a.richards. 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36.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