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
1.1研究目的
城市化是20世纪以来最为显著的人类现象。201年中国城市化率突破50%,至2020年已高60.34%,成为全球城市化率增速最快的国家之一。然而,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口的激增,意味着城市物质消耗和生态系统压力的剧增;城市化在带动人类物质文明繁荣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避免的环境负担。
事实上,目前全球养分危机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程度,食物生产所必需且无可替代的磷矿将在50~100年内消耗殆尽,比能源危机对人类生存的威胁更甚。食物从土地中汲取的养分经过城市的消费后,转化为排泄物和厨余垃圾等有机代谢废物,这些富含养分的所谓“废物”在工业革命以前通常转化为肥料返回农田,因而形成闭合的物质循环。但现代社会发明的冲水厕所和排污系统阻断了城市养分代谢的通路,既浪费了潜在肥料又会污染河流和水源,使这种循环过程趋近结束。芒福德(lewis mumford)认为,从生态学角度来看,这是一种倒退;从技术上说,这种进步也很肤浅。这使得现代城市逐步脱离了原有的物质循环圈,成为单一的资源消耗者和垃圾排放者,造成了养分、资源的线性代谢和单向流动,侵占农地的现象也愈演愈烈。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2.1研究内容
首先研究有农社区的内涵、要素、结构特征与分类。在此基础上,从社区规划设计、景观设计等角度提出适应当前城市发展的生态技术模式和有效支持资源循环代谢乃至生产、生活互补共生的物质空间模式。从社区层面入手,以武汉理工大学为例,研究农业要素与城市的融合,将食物生产、居民生活和社区生态等人居环境建设问题关联起来,提出容纳整个农业生产链条和完整物质循环代谢系统,与城市生态、经济和社会系统相融合的城市“有农社区”理论模型,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综合考量,探索一条农居一体、循环代谢的新型生态社区建设之路,对城市人居环境理论研究进行有益补充,也为我国当前生态社区建设提供决策参考和实践指导。
2.2研究目标
3. 研究计划与安排
(1)2020.1-2020.3:获取相关文献资料,系统地了解国内的有农社区的现状和研究进展;(2)2020.3-2020.4:调查获取有农社区的数据,如校园内食堂、宿舍及锅炉房、中水站等建筑和相关基础设施进行了物质输入、输出调研,包括现状社区的能量、水分及食物等人均物质输入,以及垃圾、废水、人类排泄物等人均物质输出。
(3)2020.4-2020.5: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容纳整个农业生产链条和完整物质循环代谢系统,与城市生态、经济和社会系统相融合的武汉理工大学“有农社区”理论模型,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综合考量,分析其可行性。
(4)2020.5:形成论文初稿,交流修改完善论文;(5)2020.6:论文答辩。
4. 参考文献(12篇以上)
[1]刘长安,张玉坤,赵继龙.基于物质循环代谢的城市“有农社区”研究[j].城市规划,2018,42(01):52-59.
[2]陈晓艺,覃婕,郑永杰,郭文继,张焕新,龚明红.“有农社区”发展模式调查研究[j].现代园艺,2017(17):21-23.
[3]许欣悦.基于“从摇篮到摇篮”理念的循环街区设计策略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9.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