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尺度城乡空间特色风貌的探讨——以**省为例开题报告

 2021-11-29 21:18:33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

1.目的及意义(含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

1.1目的及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和文化全球化现象的逐渐显露,文化意识形态的不断整合也体现在城市的物质空间形态上。城市建设的大同小异,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建造方式使得不同地域而景观相似的“空间复制”现象十分普遍,城市特色缺失。同时也是造成地域文化的失传和消亡的原因之一。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体现出城市特色风貌对当下的城市发展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城市特色价值与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在经济层面上能够提升和激发城市的活力和发展潜力,打造特色优势以增强城市竞争力。2、文化层面上的能够传承和发扬地域文化。3、社会层面上能够增强地方人民凝聚力,增强城市归属感和认同感。4、生态层面上,城市的特色风貌往往与具有地域性特点的自然生态环境相结合成为城市特色风貌的骨架,打造城市特色风貌可以使城市自然生态环境与城市生活空间紧密融合,创造出美好、宜居的人居环境。

当前我国的城市空间塑造尚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包括城市建筑面貌的趋同;城市历史性空间的破坏;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与牺牲等。这些问题凸显出的就是区域及城市的特色风貌的缺失,因此在城乡规划中提高对城乡特色设计塑造的重视和城市特色风貌规划的实施落实,是改善当前“千城一面”的重要方法之一。

湖北省地处我国中部腹地,长江横贯东西,省域地势呈三面高、中间低、向南敞开的态势。西、北、东三面被武陵山、巫山、大巴山、桐柏山、大别山、幕阜山诸山环绕;中南部为江汉平原,地势平坦开阔,与洞庭湖相连。湖北是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交通枢纽。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全省。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润泽楚天,水网纵横,湖泊密布,湖北省因此又称“千湖之省”。湖北文化底蕴深厚,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的故里在湖北。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在长达800多年的历史中,创造了楚文化。相连。湖北省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保留和创造区域特色风貌的有利条件。基于此开展的研究拟多角度多层次切入城市的规划设计与城市特色的保留或塑造的问题来探讨省域尺度下的城乡空间特色风貌的铸造。对省域尺度的空间规划在满足城市功能基本条件下凸显城市的空间特色风貌、弘扬地域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一些建议。本文将以湖北省为研究区域,介绍湖北在省域尺度上城乡空间特色保护和塑造的探索。

1.2国内研究现状

随着城乡持续发展和规划编制需求的转变,从国内的规划实践情况来看,城乡空间特色的保护与塑造正逐渐成为地方政府的重点工作之一。从自然资源、地方文化等多角度发掘城市特色,并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中体现出来。2013年12月国务院正式颁布《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国发〔2013〕45号),意味着资源型城市转型由化解历史遗留问题、解决群体困难和改善生态环境向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全面、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结合各城市实际特点,以统筹协调发展为基本出发点,进行综合类别划分,强调深入挖掘各类型城市自身潜力和优势,探索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分类指导为差别化的地区政策、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各有侧重的绩效评价以及精细及时的空间管理提供了基础支撑,促进了区域管理方式的变革。2000年5月11日印发《国家园林城市标准》,标准中提出城市景观需要突出城市文化和民族特色,保护历史文化措施有力,效果明显,文物古迹及其所处环境得到保护。

对于城市特色风貌的研究,研究视角从关注物质空间塑造延伸到对空间文化内涵的挖掘与彰显,更为强调在保护物质空间的基础上,挖掘空间所附着的地域文化习俗、历史文化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特色价值;研究尺度从小尺度的空间拓展到宏观尺度的城乡空间,深度剖析了城乡空间特色“碎片化”产生的原因,强调城乡特色空间保护与塑造的系统性与整体观;研究方向从底线特色保护提升为积极主动的特色彰显引导,研究不再局限于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街区等特定对象的底线保护,而是综合运用城市设计、生态学、社会学理论,研究提升城乡空间人居环境品质、彰显地域特色的路径与方法。现阶段已有不同尺度下的区域规划研究案例(如表1、表2)

表2 国内省域尺度下的特色规划研究案例

代表人物和机构

研究区域

研究内容

研究成果

周岚;张鑑

江苏

立足省域尺度,聚焦城乡空间特色,以《江苏省城乡空间特色战略规划》为研究案例,介绍江苏在省域尺度上城乡空间特色保护塑造的创新探索。

立足江苏省的发展现状与地方特点,规划以特色为切入点,拓展运用城市设计理论,形成了“一个核心、两个整合,一个体系、三大行动”的总体框架,并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是突破“一城一地”的特色认知局限,强调从区域层面挖掘地域特色的价值共识,从省域层面对特色资源进行系统梳理,拓展了省域空间格局的既有认识;二是以实现特色发展为核心,形成“寻找地域特色价值——梳理省域特色资源——构建特色空间体系——确立特色管控要点——塑造城乡特色空间”的方法体系;三是以全覆盖的特色风貌分区作为地方特色塑造的基础,进而划定具有江苏特色的重点特色风貌片,实施协同管控与塑造,并以“沿江、沿河、沿海、沿路”为轴线,将重点特色风貌片有机串联,形成整体,构建了省域特色空间的全新框架体系;四是从顶层设计的高度探索当代城乡魅力特色区的发展路径,在整合人居、文化、环境、产业四大要素的基础上,依据特色梳理和价值认知,提出四类特色区的培育模式,并通过载体建设、品牌建设、业态系统建设三个阶段逐步完善特色区的发展能力。这是对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与城乡治理方式的一次社会实验性探索。

张娟(2016)

福建

宜居环境建设的省域规划应用于福建省的规划方法、工作机制与规划创新的探索

结合福建实际突出“建设规划”的特点,强调规划的指导性和实施性,一方面创新规划内容和成果形式,将规划与省、市两级政府事权紧密挂钩,明确责任和分工,用“典型案例”辅助解释所要倡导的建设方式,使宏观规划发挥对中微观建设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在规划中突出体制机制设计与创新,既采用构建协同平台、强化工作考核等推动自上而下的行政效率,也特别强调宜居环境建设的社会动员性,建立社会组织和居民参与环境建设的沟通管道,激发自下而上的强大动力,鼓励全社会共建美丽家园。

黄少宏;徐有刚

(2020)

宁夏

宁夏省域风貌规划的探索实践

《宁夏风貌规划》项目技术思路:1、判断区域层面景观风貌管控重点,制定省级风貌规划技术路线和内容框架;2、通过风貌资源“双评价”,识别区域风貌核心价值区;3、以特色风貌空间与人居环境融合为重点,带动资源价值升级和特色文化彰显;4、探索“管控”和“实施”双导向的省级风貌规划实现路径

表2 国内城市特色规划研究案例

代表人物和机构

研究区域

研究内容

研究成果

雷越昌; 刘磊; 钟文辉

(2019)

深圳

管理制度基因,影响空间成长和变迁的趋势。以湖贝等为代表的深圳城市更新中“自下而上”的特色风貌保育探索,依托城市设计作为贯穿全流程的思雄逻辑、认知方法和技术工具,有效的嵌入到既有城市更新法定流程,可以为存量时期国内特色风貌保育制度的探索提供有益借鉴。

提出在城市设计中对于湖贝古村特色风貌保育的具体措施:城市要素分类;面向市场需求的旧村活化利用方案

谢颜莉; 韩健

(2019)

临夏

基于“城市双修”理念下的城市风貌塑造。

遵循宏观到局部,建立分级引导体系。确定城市整体格局,规划设计中将各要素整体考虑对于城市风貌,应该从宏观山水要素到城市内部建筑等要素建立定量与定性的分级引导体系。

徐婧; 尤坤;

李斌

(2019)

台州

针对台州市传统地城文化特色逐渐消失和建筑风貌混乱缺乏秩序等问题,齟鋇編制台州特色建筑风貌研究。在对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进行了详细普查的基础上,研究总结出建筑的外部环境、平西布局、风格造型、外观体量、细部装饰、色彩材料等方面的特征,进而推导得出建筑风貌的演化规律,提出符合台州城市定位的建筑风貌特色,以及这些重要风貌要素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传承或演绎的方法,为浙东传统民居建筑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可其参考的设计方法和理论依据。

结合台州城市的上位总体规划和总体城市设计的建设目标,以及城市管理的实施需求,将中心城区划分为四级风貌管控:四级风貌管控区,依据城市建筑风貌整体控制原则进行管控;三级管控区以城市山水、轴线等空间意向区为主,通过城市风貌“三边”控制进行控制和引导;二级管控区以城市重点建设的核心区域,为台州新地域建筑设计的主要实践区域,通过重点片区建筑风貌控制图则进行管控;一级管控区以台州传统建筑集中区域,是管控最为精细的地区,通过建立传统建筑形态样式库进行建筑细部的设计指引,以保留传统历史街区的原汁原味。

张晓婷; 吕明; 肖仁芳

(2019)

南宁

基于精细化理念,探讨精细化管理在城市风貌规划研究中的意义与作用;针对城市风貌管理存在问题。从风貌管控的各项要素中寻找到文人空间构成及存在的价值取向和规律;以南宁市城市风貌规划研究为例,融合问题导向、特色导向双重策略,通过文化景观格局、风貌构成要素的重塑和传承来延续南宁特色风貌。展现城市性格,完成城市风貌及其环境的耕识度。

针对南宁市现阶段城市风貌塑造的现实困境,精细化设计与管理是一种灵活有效的规划手段,通过技术方法与导则的引人把设计理念和策略落实到空间形态中,形成标准化、清晰化的城市风貌导控要素成果内容。

马玉芸

(2011)

广州

本文在城市风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广州市花都区为空间范围,着重分析了当代中国城市景观风貌的特征与塑造的应对策略,是指导当代中国城市风貌相关工作的重要实例研究。

城市景观风貌规划中,主要研究内容为要素研究——总体定位——结构规划——管理研究, 并对这几方面内容做了较为深入的解析和指引。作为研究重点的城市景观风貌空间结构从宏观(风貌圈)、中观(风貌区、风貌带、风貌核)、微观(风貌符号)三个层次分解和落实,对规划实践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1.3国外研究现状

1.3.1区域规划的发展现状

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深刻影响了城市和区域的发展,反映在城市、区域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等的相应变化,这导致了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异。其余规划的新理念相应时代诞生。(1)整体协调发展理念。区域规划突破传统观念上的封闭的行政区界限的束缚,着眼于区域整体利益的维护和实现,促进区域整体协调发展,强调不同行政区域之间及区域内城镇之间和城乡之间的相互协调。(2)城乡一体化。(3)可持续发展理念。(4)以人为本理念。从人的尺度、人的需要、人的情感和人的知觉以及人与人之间互相作用过程等方面出发去编制。依据地域特色、历史文化、特色自然景观塑区域风貌。

1.3.2区域特色规划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城市景观风貌的研究的思想根源和实践由来已久,最早的就是理想蓝图方面的规划思想。它强调人们是追求视觉效果的,往往会将美学作为理想的城市景观的基本要求,而且对城市的空间感和仪式感有更高要求。

20世纪初期,欧美的众多城市为了应对城市特质向郊区化转变,进行了针对城市面貌改观的美化运动,运动强调几何、古典和完美主义,意图通过几何的城市布局提高城市的整体形象。此后城市设计者除了考虑城市物质空间的艺术和美学效果之外,更多考虑的是“人——社会——环境”这一复合评价体系,全面考虑各种自然以及人文要素,着力塑造城市的自然环境、历史人文特色,以达到提升城市空间环境与景观风貌特色、并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景观建设的终极目标。

很多国家通过规划加强对特色小镇建设的指导。英国政府从20世纪50年代起实施的乡村小镇建设,经历了由“发展规划”(单纯强调中心村建设) 到“结构规划”(因地制宜进行村镇建设)的过程。德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城市功能分区的整体规划中,将特色小镇有机地组合进城市圈,建设互补共生的区域城市圈。政府政策、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在特色小镇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激发了基层民众和民间资本的积极性。

美国纽约的特定意图区(具有特色风貌特征的区域,special purpose district)与历史保护区/地标是两套分开的管理体系,特定意图区通过分别编制每一地区/街块的城市设计来识别管控要素、制定管理要求。

新加坡“保育地区”Cconservation area) :从义的“历史保护地区”逐步扩展为广义的“对本土文化和特色风貌具有重要价值的更广泛地区”,包括魅力老街、城中村、南部山脊和山坡村庄、纯朴海岸等。通过“特征规划”明确保育地区范围和保护要素,特征规划的建议性内容被纳入全面规划的“街区规划、城市设计、保育地区及历史遗迹控制图则”中被提出,井赋予了法定地位。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2.研究(设计)的基本内容、目标、拟采用的技术方案及措施

2.1研究的基本内容、目标

本篇论文主要内容包括,以湖北省为研究区域,在在明确城乡空间特色风貌相关的概念定义,明确有关特色空间研究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立足省域尺度,在深入分析省域资源禀赋基础上,对研究对象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产业特色、人居环境等要素进行调研分析,包含物质空间和地域文化的研究;从省域层面提出城乡空间特色塑造框架,及可行的规划策略与方法。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计划与安排

3.进度安排

2020.1-2020.2:查阅相关资料,明确建筑空间特色、城乡空间特色、地域文化特色等相关概念、定义,了解国内外有关城乡特色空间塑造的相关理论研究及具体实践。

2020.3中旬前:完善完成开题报告。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参考文献(12篇以上)

4.阅读的参考文献不少于15篇(其中近五年外文文献不少于3篇)

1、周岗,张鑑.省域视角下城乡空间特色塑造方法探索——以《江苏省城乡空间特色战略规划》为例[j].城乡规划. 2019(02):49-58.

2、张娟.宜居环境建设的省域规划探索——以福建省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6(04).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