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古城戈甲营片区更新设计开题报告

 2021-11-18 22:19:28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

1.1 研究对象

课题为武昌古城戈甲营片区更新设计,以微更新概念作为理论基础,以公共空间建设为着力点,促进环境改造进程,倡导群众参与,为居民、游客提供更好的创作条件,提供更为舒适、宜人、具有吸引力的游览与休憩的空间场所。与此同时,引导社区商业与服务业的良性发展,破解社区老旧化带来的环境问题与社会问题。

戈甲营位于武昌古城核心区域的粮道街街道,是一个以居住为主的社区,北邻昙华林社区,南邻胭脂路社区,地处司门口商圈和中山路螃蟹甲之间,地理位置十分优越。社区坐落在武昌花园山麓脚下,面积 0.15 平方公里。社区历史悠久,民风淳朴,因明朝皇帝朱元璋的孙子崇阳靖简王在此建王宫及后花园而兴,后到清朝又在此库存大量兵戈战甲而得名戈甲营。现在社区内仍有很多清代、民国时期的阁楼、牌匾;有辛亥革命时期的“日知会”;有天主教武昌堂、基督教崇真堂、圣约瑟学堂以及北伐时在此建立的革命军军部等。因历史变迁,当年存放兵戈战甲的地方演变成民风淳朴的老旧住宅区。

1.2研究目标和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从建筑学的角度出发,在微观更新的理论基础上,对旧社区改造中的外部空间进行重构更新。

(2)分析旧社区改造中公共空间重构的关键影响因素和重点。通过对实际案例的调查分析,结合设计实践,梳理公共空间重构的内容构成。

(3)基于旧社区改造中的微观更新理念,通过建筑设计方法探索公共空间重构策略。

1.2.2 研究意义

在对老旧社区进行改造和改造的实践中,作为投资和建设的手段,开发商必须与双方进行谈判,尽快推动老旧社区土地改革的经济效益。体积率重建表单。在这个模型中,原有的“平面”和原始纹理的老旧“社区”被破坏和破坏,并且带有社区文化印记的纹理消失。社区居民以前熟人之间的社区关系逐渐演变成一种经济利益共同体,随着居民外迁以及空间的重塑,逐渐演化成为一种仅仅因为所拥有物业具备邻里关系而构成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居住在重建社区中的居民和商业经营者不了解村庄文化,租户和租户之间只有经济关系。在老旧社区拆除和建造大型建筑的模式中,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都被迅速而粗暴地取代。原来的空间被彻底摧毁和改造,原住民作为空间所有者和空间退休。新的空间使用者不了解具有地方特色的原始乡村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原始乡村的社会关系也被分裂和破坏,具有地方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熟人社会”成为“生人社会”。老旧社区附属的社区文化也随之消失了,珍贵的空间与文化的地方被淹没了。 因此,作为理想的空间形态,一方面要传承当地的历史文化,另一方面,它需要成为有效凝聚社会关系的场所。以更新重构公共空间为切入点,是解决老旧社区转型中空间无序发展,文化挖掘,重塑可持续性社会关系的重要途径,也为老旧社区公共

空间的发展途径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模式。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20 世纪 70 年代,列斐伏尔在《空间的生产》一书中提出社会空间的概念,即空间不是虚空的形态也不是静止的空盒子,而而是与人类生产、社会生活相结合的社会空间。人们行为为活动的产生与发展需要物质依托,其生产与生活需求需要特定物质环境来表达与满足,因而,空间是人们行为活动的载体。人们基于空间开展各项行为活动所形成特定的社会关系,“弥漫在空间中,使空间不仅被社会关系支持,也生产社会关系和被社会关系所生产”。即空间直接参与社会生产,不仅被使用,同时也在生产自身,从而“成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一个组成部分”。

爱德华索亚的“社会一空间辫证法”对社会与空间的密切联系予以明确:社会与空间并非两个独立的事物或过程,而是一组辩证交互的关系,两者存在连续的、双向的交互作用关系。卡斯特尔对社会结构与空间结构的辩证关系也予以肯定,认为两者相互作用且相互依存。城市空间是一个历史性、空间性利社会性“三元辩证”的现象,是特定关系和历史背景下的创造物与生产物。因此城市空间的建设有赖于空间与社会共融发展,空间不是社会的反映,空间即社会。

1.3.2 国内研究现状

“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是以吴良镛先生人居环境科学为基础,在实践中逐步深化和探索,也是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延伸。

早在 1989 年出版的《广义建筑学》中,吴良镛先生便基于美好建筑环境与美好社会理想的关系,对美好环境共同缔造做出初步解析:“美好建筑环境是与美好的社会理想共同缔造的,它是种种社会理想和社会建设的结合点”。

1999 年,吴良镛先生在国际建筑协会第二十次世界建筑师大会上,再次发出“美好的建筑环境与美好的社会同时缔造”的倡议,提出“人类美好的世界不能脱离美好的建筑环境而存在,美好的环境秩序是良好的社会秩序的反映”。

2001 年吴良铺先生在其《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中进一步指出,“人居环境建设不仅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过程,也是建立人与人和谐关系的过程,人创造人居环境,人居环境又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这表明人居环境建设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人居环境的美好将无从谈起。

由此可见,美好人居环境与社会理想应共同发展。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2.1 研究内容及目标

(1)现状分析:区位分析,历史沿革,城区基本格局,空间现状等。

(2)历史建筑分析:历史遗迹现状分析,古城区街道现状分析。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计划与安排

第1-3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明确研究内容,了解研究所需实际地形资料,相关设计的技术经济指标。确定方案,完成开题报告。

第4-8周:完成前期建筑策划,方案设计达到二草设计水平,对设计有初步模拟。

第9-13周:方案设计进入三草阶段,内容基本完善。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参考文献(12篇以上)

[1]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m].2006.

[2]顾栋高、叶长扬等.淮安府志[m].新华出版社.1998.

[3]阮仪三。阮仪三文集[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