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
武汉市江岸区,位于长江北部,武汉市的东北部地区,东邻黄陂区,与武昌区,洪山区隔一长江而相望,西沿着江汉路和三眼桥路与江汉区接壤,北接着东西湖区,是汉口的核心区域之一。曾今,它不仅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还是对外交往中心。中共中央武汉旧址和武汉国民政府旧址也曾屹立在这片土地上。清咸丰十一年以前,这里还是汉口镇下属的一片空地,然而从这年外国人踏上这片土地并积极的利用这片土地开始一切有了大不同,他们带来了西洋人的文化和习性还带来了租界区这个新的名词。英、德、俄、法、日等十七个国家在这片土地上开设了银行,修建了工厂和码头,不光如此,代表了中国官僚资本利益的钱庄也设在租界内外。一时之间,江岸成了武汉的经济、文化、信息中心和枢纽。汉口里分建筑也同样是西洋人带来的外来物,本是法国等地区中下层人民居住模式的里分在中国变成了那个时代人人憧憬和羡慕的东西,它有很多的种类,与同为舶来品的上海里分、及他们口中的弄堂相仿。然而在新中国成立后将穷人分配到其中居住/本课题的目的是研究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规划现状,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建设,结合武汉江岸区的历史沿革、环境气候、空间现状、探索当地的城市文化特色,提出保护思路和措施。对汉口江岸区三德里进行适量的开发,进行社区改造以及修复性提升比如市政设施的完善,绿色环境的改造和公共空间的营造等等,修复风吹日晒带来的表面损伤,加固老旧房子的内在结构,发挥历史建筑的文化价值,古作今用这些可以大大延迟三德里的使用年限,也可以发挥它的内在价值。
本课题在对三德里历史文化街区的资料研究基础上,结合了它的历史沿革和人文、自然环境,想要探索一种创客中心与历史旅游建筑融为一体的历史文化街区——百年里分街区的保护规划模式。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比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三德里属于这样的历史建筑,从建筑上来说,三德里为二层砖混结构,多为多栋联排式住宅;从道路网模式来说,它属于网络式;从位置来说,从前身到现在它的地理位置都是很优越的,占据着中山大道和海寿街的整个黄金地带,而且它离汉口江滩很近,大量的观光客游览来此地游览,大量的旅游人流带来了丰富的旅游资源,这对于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古老武汉特色里分社区有着重要的意义;从文化建筑来说,革命烈士向警予就的故居就在其中的28号楼里。穿过三德里网络式的小巷,曾经毗邻的戏院影楼都已经搬迁或者消亡,莺莺燕燕,婉转动听的曲调也早已经不复存在在现时的时空中,眼前所见之景只剩下拥堵和破败的屋前空间,形状刻板的花坛狭窄的公共空间,挂在墙上的拖把等生活用品以及在这其中生活了甚至一辈子的老人们。在三德里社区的几个出口大门侧都可见租房信息,固然地理条件优越,出行上班上学便捷,通过来此租住的人员和租金都可看出此地不再是富贵之地。为了提升百年社区的品质以及文化内涵,发扬百年里分历史建筑其中的文化精神,将游客吸引至三德里参观,吸引新的人流,给社区带来了活力以及商机。三德里社区属于成片分布的以居住为主的历史小区,区别于已经过度开发的商业型历史文化街区,这里虽然保存良好但由于风吹日晒、地质灾害等原因已经破败不堪,居住在其中的人的生活状况也堪忧。通过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规划,培养对于历史文脉挖掘的能力,学习文化遗产和保护的相关方法,加强对统一城市设计的把握、内容、方法步骤、规范。达到运用综合知识比如风水、文化、规划、建筑设计、环境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等知识来进行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开发。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2.1研究内容及目标
(1) 现状分析:区位分析,历史沿革,城市基本格局,空间现状等。
(2)历史建筑分析:历史遗迹现状分析,古城区街道现状分析。
3. 研究计划与安排
第1-3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明确研究内容,了解研究所需实际地形资料,相关设计的技术经济指标。确定方案,完成开题报告。
第4-8周:完成前期建筑策划,方案设计达到二草设计水平,对设计有初步模拟。
第9-13周:方案设计进入三草阶段,内容基本完善。
4. 参考文献(12篇以上)
[1]李詠白.创客空间发展建议[J].科技与创新,2017(02):63-64.[2].国内外众创空间现状分析[J].上海建材,2016(06):33-35.[3]陈航,张倩.专业化、平台化、国际化——杭州众创空间发展的方向[J].杭州科技,2016(03):41-43.[4]本刊编辑部.众创空间:创客梦想起飞的地方[J].宁波通讯,2015(17):27.[5]刘佳薇. 众创空间:小生态蕴含大能量[N]. 科技日报,2015-09-06(002).[6]刘佳薇,徐光宜,郑淑洁.众创空间塑造创新创业新生态[J].中国经济报告,2015(09):75-77.[7]万雍曼.武汉近代里弄住宅居住环境发展进程——以武汉三德里社区为例[J].中国住宅设施,2015(02):114-121.[8]田野. 基于建筑类型学的近代武昌城民居种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9]孙震. 中国近代里式住宅比较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10]方茜. 近代武汉市民生活形态与里弄建筑的产生和发展[D].华中科技大学,2005.[11]张娅薇. 武汉里弄保护更新的类型学研究[D].武汉大学,2005.[12]郑国庆. 武汉旧式里弄的环境形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13]陈李波,李玉堂.浅谈武汉传统里弄中的情结空间[J].华中建筑,2004(01):125-128.[14]陈雪. 城市特色小区、建筑与环境审美研究——上海近代里弄住宅的承延与创新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15]辛艺峰.留住近代武汉的老城旧韵──“汉味”里弄建筑与住区环境更新改造设计探微[J].室内设计与装修,2002(01):88-90.[16]华虹,王晓鸣.武汉近代里弄住宅居住环境特色与保护[J].华中建筑,1998(03):104-105 107-108.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