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
1.目的及意义(含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
1.1 目的及意义
在公路、铁路以及水利建设中,为了跨越各种障碍(如河流、沟谷或其他线路等),必须修建各种类型的桥梁与涵洞,因此桥涵是交通线路中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增强,我国的建筑材料、设备、建筑技术都有了较快发展,特别是电子计算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广大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了方便、快捷的计算分析手段。从远古时代的汀步桥到现在宏伟壮观的悬索桥,桥梁的形式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跨江、跨海大桥的陆续修建,从而使桥梁的跨度和承重满足人们的需要。特别是在现代高等级公路以及城市高架道路的修建中,桥梁往往是保证全线早日通车的关键,而且随着公路等级的提高,其所占的比例还会加大。在国防上,桥梁是交通运输的咽喉,在需要快速机动的现代战争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建立四通八达的现代交通网,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事业,对于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发展国民经济、促进各地经济发展、促进文化交流和巩固国防,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2.研究(设计)的基本内容、目标、拟采用的技术方案及措施
2.1基本内容
1、熟悉毕业设计任务书,了解桥位地形、气候和地质特点,查阅同地区类似地形的可参考的设计方案
2、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各桥型特点,完成桥型方案必选。尽量提出较多的可行性桥梁设计方案(至少三个),通过比较,得出推荐方案,完成桥梁方案的布置图。
3、根据初步设计方案,利用桥梁结构分析软件,建立桥梁结构计算模型,完成结构内力计算、钢筋设计和截面验算。
4、利用Auto CAD软件绘制桥梁(主要为上部结构)的施工图纸,完成该桥型初步施工方案的设计工作。包括主体结构的一般构造图、主体结构的钢筋布置图。
5、查阅相关资料,所涉及参考文献不少于10篇,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2篇;翻译与设计任务相关的英文文献1-2篇。
6、编写设计说明书,复核材料,准备答辩。
2.2、技术方案
2.2.1 设计资料
一)概述
仙溪大桥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阔口村木兰溪干流处,旧桥为多孔跨径不通航大桥:总长度近90m。为解决交通拥挤,扩大车流量,决定在原大桥的一侧新建大桥。
二)工程地质条件
拟建场地地处河—海冲淤积平原区,第四纪堆积约25m厚,基底为中粒花岗岩,地基土类型多,变化大,土质不均,工程地质条件复杂。详细地质分布由上至下如下:
1、填土:灰色,灰黄色,稍松—稍密,稍湿—湿,成分以粘性土为主,含有中粗砂,瓦砾及碎石块等,土质不均。本层东西岸均有分布,曾厚1.4-2.0m,堆积时间大于15年之久。
2、粘土:灰黄色,褐黄色,湿—饱和,软可塑—可塑,成分以粘土为主,含氧铁结核,此层ZK2孔被填土替代缺失,ZK4孔为耕植粘土0.3m厚,层厚0.3-3.2m。
3、淤泥质土:灰色,青灰色,软流塑,饱和,由淤泥质粘土、淤泥质亚粘土组成。但是,ZK4孔一带中上部为淤泥,下部为淤泥质土,中混10-15%的粉细砂及少量有机质,含腐殖物,具腐臭味。该层东西岸均有分布,层厚4.1-6.0m。
4、含泥中细—中粗砂夹淤泥质土、砂质粘土层:
含泥中细—粗砂:灰色,灰黄色,稍密,饱和,北岸中粗砂为主,西岸中细砂为主含砾卵石(直径0.5-5cm),泥质含量约10-20%,该层于ZK3孔,10-11.7m相变为稍密状砂粒卵石;于ZK2、ZK3、ZK4孔一带中部夹软流塑淤泥质土厚约1-2m;于ZK4孔一带中下部夹2m厚之可塑状砂质粘土。全层总厚度5.35-6.40m,纯砂厚3.5-6.5m。
5、砂卵石:黄色,灰黄色,稍密,饱和,由卵石,沙砾组成,卵石直径2-6cm,个别大于10cm,呈亚圆状,成分为中风化凝灰熔岩,分选性较差,磨圆度中等,卵石含量30-60%,泥质含量约10-15%。砂泥充填,该层东西岸均有分布,层厚4.10-7.15m。
6、残积质粘性土:褐黄色,灰白色,黄白色,饱和,可塑—硬塑,母岩为中粒结构花岗岩,此层由粘性土,石英砂,云母片等组成,原岩结构大部已破坏,该层东西岸均有分布,层厚3.30-5.10m。
7、强风化花岗岩:褐黄色,黑夹白色,硬塑,由长石、石英、云母片及暗色矿物组成,中粒结构,呈砂砾状,矿物已显著变化,岩芯易碎成半土半岩,钻进时有“咔嚓”声,该层东西岸均有分布,层厚3.5-5.7m。
8、中风化花岗岩:灰白色,黑夹白色,坚硬,岩芯呈碎块状,裂隙发育,中粒结构,矿物成分基本未变,该层东西岸均有分布,层厚0.4-1.1m。
9、微风化花岗岩:墨黑夹白色,灰白色,坚硬,中粒结构,块状构造,裂隙中等发育,岩芯完整,呈短柱状,本层东西岸均有分布,该层钻孔最大控制厚度为6m。
岸坡稳定性分析:
拟建场地东西两岸,经河流上、下游两条断面图实测结果,岸坡陡直,坡角85-90度。但是,东岸ZK2孔一带岸坡相对较缓,坡角约45度。根据东岸ZK1、西岸ZK4孔按条分法、圆弧法计算,ZK1孔按坡身园设定,其稳定安全系数Ks=0.635;ZK4孔按坡身园、坡角园设定,安全系数分别为0.463,0.909,均属不稳定岸坡。计算的安全系数系指自然岸坡状态,倘若顾及地震作用、动水力作用更加不稳定,故应采取护坡措施。
三)工程地质评述
桥基持力层及基础类型:
拟建场地地基土由人工填土(厚1.4-2.0m)、河漫滩相可塑状粘土层(厚0.3-3.2m)、海相高压缩性淤泥质土(厚4.1-6.0m)、含泥中细—中粗砂(厚5.35-6.4m)、河床相稍密状砾卵石(厚4.10-7.15m)、残积质粘性土(厚3.30-5.10m)、强风化花岗岩(厚3.5-5.7m)、中风化花岗岩(厚0.4-1.1m)、微风化花岗岩组成。
上部:填土呈稍松—稍密状,均匀性差;粘土层厚度变化大,中压塑性;淤泥质土流塑状,高压塑性,承载力低;含泥中细—中粗砂饱和可液化砂土均不具备天然持力层条件。中部:砾卵石层分布稳定,工程性能差,强透水性,无下伏软弱土层,低压塑性,承载力高;残积质粘性土工程性质较好,承载力较大。下部:强风化花岗岩,微风化花岗岩层厚大,其中微风化花岗岩饱和单轴极限抗压强度高,为115.49-136.40Mpa,是桥基良好的桩端持力层。
鉴于中风化花岗岩上覆地基土土质不均,桥梁竖直荷载大,加之风力、地震力水平荷载作用,桩基承受一定的上拔作用,为减少桩基沉降差异,确保桩基稳定性,建议桩基持力层选用微风化花岗岩。
2.2.2方案比选
2.2.2.1概述
建造在城市中的桥梁特别是大型桥梁,是城市交通中重要的工程构筑物。由于桥位所处位置的特殊性,城市桥梁的设计准则与一般公路桥梁有所不同,除了要考虑桥梁本身结构要求外,还应符合使用要求,交通发展和城市发展要求,按照实用、安全、经济、美观的原则进行设计。
2.2.2.2桥梁设计原则:
(1)实用性 桥梁必须实用,要有足够的承载能力,能保证行车的顺畅、舒适和安全;既满足当前的需要,又要考虑今后的发展;既满足交通运输本身的需要,也要考虑到支援农业,满足农田排灌的需要;通航河流上的桥梁,应满足航运的要求;靠近城市、村镇、铁路及水利设施的桥梁,还应结合各有关方面的要求,考虑综合利用;桥梁还应考虑在战时适应国防的要求;在特定地区,桥梁还应满足特定条件下的特殊要求(如地震等)。
(2)安全性 现代桥梁设计越来越强调舒适度,要控制桥梁的竖向与横向振幅,避免车辆在桥上振动与冲击。整个桥跨结构及各部分构件,在制造、运输、安装和使用过程中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稳定性和耐久性。
(3)经济性 评价一座桥的经济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造价、工期、及养护维修。设计的经济性一般应占首位。在满足要求的前提下一定要尽可能降低成本。
(4)美观性 在实用、安全和经济的前提下,尽可能使桥梁具有优美的外形,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这就是美观的要求。合理的轮廓是美观的主要因素。在城市和游览地区,要注意环保问题,较多地考虑桥梁的建筑艺术。但是不要把美观片面地理解成豪华的细部装饰,在这方面增加很多费用是不妥当的。
2.2.2.3结构形式
由设计任务知该桥的设计总长度为180m,属大桥。大跨度城市桥中常采用的桥梁型式有:简支梁桥、连续梁桥、拱桥等。现将各类桥型的优缺点叙述如下:
1.简支梁:桥型选用简支梁时截面一般用T形截面,T型梁结构受力明确,设计及施工经验成熟,跨越能力大,施工可采用预制吊装的方法,施工进度较快。
(1)孔径布置:4×35 40m,全长180m。
图1.1 支梁整体构造图
(2)结构构造:该桥采用四跨简支梁桥,梁截面采用带马蹄的T型截面。
图1.2 简支梁桥横断面图
简支梁具有受力明确;受无缝钢轨因温度变化产生的附加力、特殊力的影响小;易做到设计标准化、制造工厂化,安装架设方便,施工速度快;不怕支点的沉降,各桥墩受力均匀下部结构可得到最大程度的优化;无须加大支座处的梁高等优点。缺点:梁高较大,景观稍差;行车条件不如连续梁。
2.连续梁:当选用连续梁时,断面形式大部分采用箱梁截面。箱梁是一种实用而完美的桥梁型式,由于其良好的整体受力性能、舒展挺拔的外型,在国内外现代的市政桥梁、轨道交通高架桥领域占据着主导地位。箱梁抗扭刚度大,整体受力和动力稳定性能好,外观简洁美观,行车平稳,冲击性小,适应性强,在直线、曲线、折返线及过渡线等区间段均可采用,且其施工技术成熟,造价适中。
(1)孔径布置:20m 40m 60m 40m 20m,全长180m,边跨约为中跨的0.67倍。
图1.3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
(2)结构构造:从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受力特点来分析,连续梁的立面宜采用变截面布置。根据已建成桥梁的资料分析,支点梁高:
H=(1/16~1/20)l=(1/16~1/20)×60m=(3~3.75)m, 取H=3.5m。
中跨跨中梁高:
h=(1/30~1/50)l=(1/30~1/50)×60m=(1.2~2)m,取h=1.8m。
为方便计算与施工,边跨跨中梁高采用与中跨相同的值。
因此,该桥采用三跨连续梁桥,梁截面采用变截面的单箱三室预应力混凝土箱形截面,支点梁高为3.5m,跨中梁高1.8m。
图1.4 连续梁桥横断面图
与同宽度的简支梁相比可降低梁高,节省工程数量,有利于争取桥下净空,并改善景观;其结构刚度大具有良好的动力特性以及减震降噪作用,使行车平稳、舒适,后期的维修养护工作也较小;从城市美学效果来看,连续梁造型轻巧、平整、线条流畅,将给城市增色不小。不足之处:对基础沉降要求较严,特别是由于联长较大,桥上无缝钢轨因温度变化而产生的水平力较大,使得梁体与墩台之间的受力十分复杂,加大了设计的难度;万一孔被破环时,修复困难。
3.组合拱桥:
(1)孔径布置:20m 50m 20m(引桥长度为20m×2 25m×2)。拱肋的矢跨比为1/7(1/5~1/8)。
图1.5 桥梁横断面图
(2)结构构造:主桥采用中承式梁拱组合桥(也称为系杆拱桥)。加劲纵梁梁截面采用单箱四室预应力混凝土箱形梁截面;拱肋采用钢管混凝土双片拱肋,其截面采用圆端形截面。
图1.6 拱桥横断面图
拱式结构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支撑处不仅产生竖向反力,而且还会产生水平推力。正式这个水平推力的存在,使得拱的弯矩将比相同跨径的梁的弯矩小很多,整个拱主要承受压力。这样拱不仅可以利用钢、钢筋混凝土等材料来修筑,而且还可以更具拱的这个受力特点,充分利用抗压性能好而抗拉性能较差的圬工材料来修筑。
由于拱桥自重较大,相应的水平推力也较大,要求有庞大的墩、台和良好的地基,拱桥施工难度高,造价高,工期长,同时该工程属于城市桥梁,桥料两岸接线的工程量增大,或者使桥面纵坡增大,既增加了造价又行车不利。
2.2.3桥跨结构图式及尺寸拟定
2.2.3.1 跨径布置
图2.1 跨径布置(单位:m)
根据连续梁桥受力特点,大中桥跨径的连续梁桥一般宜采用不等跨布置。一般边跨与中跨之比为0.5-0.8,对于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宜取偏小值,以增加边跨刚度,减小活载弯矩的变化幅度,减少预应力筋的数量。本桥取边跨与中跨之比约0.677,分跨为40m 60m 40m=140m。全桥为整体式满堂支架现浇法施工。考虑桥梁收缩变形,在跨中布置一个固定支座,可以使桥梁在两个方向收缩或伸长。2.2.3.1 箱梁尺寸拟定
由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查得,设计时速80km/h,车道宽度为3.50m,本桥为四车道,故拟定桥面宽度为19m,单箱三室截面适用于顶板宽度25m左右的桥梁,故采用单箱三室箱型截面,设有中间分隔带,人行道,护栏。
箱梁底板厚度随负弯矩的增大而逐渐加厚至根部,根部底板厚度一般为根部梁高的1/10~1/12,以符合施工和运营阶段的受压要求,并在破坏阶段使中性轴尽量保持在底板以内,所以取支座处底板厚度为35㎝。
梗腋提高了截面抗扭刚度和抗弯刚度,减少了扭转剪应力和畸变剪应力。桥面板支点刚度加大后,可以吸收负弯矩,从而减少桥面板跨中正弯矩。从构造上考虑,利用梗腋所提供的空间便于布置纵向预应力筋和横向预应力筋,同时也为减薄顶板和底板厚度提供了构造上的保证。顶板和底板梗腋均采用1:1的形式(20㎝×20㎝)。
因此设计截面形式为单箱三室,全桥采用变截面。桥面横坡为1.5%,桥面纵坡为0%,人行道横坡1.5%,桥面横向布置为:1m(人行道) 0.5×2(路缘带) 1m(中间带) 0.25×2(安全带) 0.25×2(护栏) 14m(双向四车道) 1m(人行道)=19m。支点梁高为350cm,翼缘板伸出部分长为200cm,腹板厚45cm,底板宽为1500cm,顶板厚25cm,底板厚35cm。跨中梁高为180cm,翼缘板伸出部分长为200cm,腹板厚30cm,底板宽为1500cm,顶板厚25cm,底板厚25cm。
在腹板与顶板交界处设置20cm×20cm的梗腋,腹板与底板交界处设置20cm×20cm的梗腋。
箱梁截面具有很大的抗扭刚度,所以横隔板的布置可以比一般肋形桥梁少一些。支座处设置宽度为100cm的横梁,跨中均不设横隔板,并在其与顶板、底板连接处设50×50cm倒角。
具体尺寸见下图
图2.2 箱梁构造图(单位:cm)
2.2.2.3 桥面构造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上桥梁的水泥混凝土桥面铺装层厚度不一小于8cm,取9cm。桥面横坡2%,为使主梁构造简单,通常横坡不再设在墩台顶部,而直接设在行车道板上。先铺设一层厚度变化的混凝土三角垫层形成双向倾斜,再铺设等厚的铺装层。一级公路上的桥梁必须设置护栏。
因此该桥桥面构造,桥面采用9cm厚的C40防水混凝土,上加2cm厚的沥青混凝土作为铺装层,共计11cm厚。利用桥面铺装设置桥面2%横坡。人行道采用预制装配式,并按预制块件分块搁置安装于箱梁悬臂板上
3. 研究计划与安排
3.进度安排
第1周(2月24日—3月1日) 熟悉毕业设计任务书,明确设计任务书及要求。
4. 参考文献(12篇以上)
4.阅读的参考文献不少于15篇(其中近五年外文文献不少于3篇)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gb01—2014)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15)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5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