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总字数:1808字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目的:研究南京市郊区通勤交通与就业--居住关系的关联,探讨就业--居住关系对城市通勤交通的影响及就业--居住关系均衡的作用机制,有利于进一步优化城市交通结构,缓解市郊交通压力,为城市交通发展规划以及城市客运交通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研究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空间规模的不断向外扩张,使得人口与产业的郊区化现象成为当今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最新特征。同时,产业郊区化与居住郊区化的不同步,促进了居住地与工作地的进一步分离。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引起了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研究城市郊区就业与居住关系与通勤交通的关联,可以为交通的政策分析、规划制定及就业--居住空间结构调整提供参考依据,对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优化城市职住地空间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国内外研究状况
1 国外研究状况
国外许多国家都对交通与居住-就业关系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和探讨。作为城市空间构成的两大要素,居住与就业空间关系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近年 来研究视角从对宏观通勤量的关注转向对居民决策与日常行为空间等微观机理的重视。居住-就业平衡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霍华德(e.howard)提出的田园城市思想,认为居住和就业要平衡分布,居民就业可以在步行范围宜内解决。后来经过沙里宁和芒福德有机疏散和平衡理论的论证,这个思想被进一步完善。八十年代,由于美国郊区化的发展,低密度蔓延的态势在城市产生,许多城市问题由此出现,其中备受关注的,是通勤交通的增长以及由此产生的空气污染和对居民健康的危害。cervero由此提出了就业-居住均衡政策,作为解决美国城市降低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的一个策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许多大城经济和人口急剧增长,给城市环境、城市效率以及城市管理等方面带来了诸多问题。为了缓解和疏散大城市的人口压力,以英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掀起了新城建设的热潮。新城建设是对前边提到的各种规划理论的一次大规模实践 ,尤其是明确提出了新城要与原来的中心城市保持一定距离 ,实现自给自足 ,职住平衡,并通过各种交通工具与中心城市连接起来。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研究内容:
本研究基于南京市民出行数据,构造平衡职住指数,对南京郊区职住平衡程度进行测度,并通过职住分离程度对不同片区进行分类划分,建立多元模型对影响通勤效率的各因素进行量化分析,研究通勤交通与就业-居住关系。
研究计划:
4. 研究创新点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国内关于职住关系与通勤交通的研究还比较少,并且大多是城市较大区域范围内的数据或者是历史演变数据进行宏观层面的分析,对于就业居住平衡与通勤特性关系的中微观层面的分析比较欠缺。所以,即将在中微观层面上,对通勤距离、通勤时间的特征及其与就业居住关系的平衡的关系进行研究。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