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土壤质量是随着人口对土地压力的增大,人类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导致土地资源退化,并对农业可持续发展造成的严重威胁的情况下提出来的。目前,得到世界学者们认可的土壤质量的定义是Doran and Parkin 提出的:土壤质量是土壤在生态系统边界范围内维持作物生产能力,保持环境质量及促进动植物健康的能力。我国对土壤质量的定义是:土壤质量土壤在一定的生态系统内提供生命必须养分和生产生物物质的能力;容纳、降解、净化污染物质和维护生态平衡的能力;影响和促进植物、动物和人类生命安全和健康能力的综合量度(曹志洪,2000) ,即土壤质量是土壤肥力质量、土壤环境质量和土壤健康质量三个既相对独立而又有机联系的组分之综合集成。对土壤质量的研究,比如土壤质量演变规律、土壤质量指标与评价方法、土壤与土地质量动态数字数据库及管理信息系统、土壤质量与水、大气环境质量及动植物和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土壤质量保持与提高的途径及其关键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是当前土壤科学研究的重点。
土壤质量演变明显受到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当前,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突出问题,退耕还林作为水土流失重要措施和重大水土保持工程,为土地利用政策备受关注,退耕还林子1999年实施以来,截止2007年底,累积面积约为1.49亿亩,退耕还林作为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明显影响土壤质量的演变,比如土壤的物理性质、养分状况、生物学性质等等,虽然已研究在人工林种植下土壤的质量演变情况进行过探索,但对不同区域而言,退耕还林的方式、年限及树种对土壤质量演变的影响均存在差异,因此,本文针对卡斯特地区生态脆弱性的特点,选择石林地区不同退耕还林措施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土壤中的养分状况、化学指标及生物学性质进行研究,以期明确退耕还林措施对土壤质量演变的影响程度,为当地管理部门的土地利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 土壤质量的概念
自20世纪90年代初明确提出土壤质量的概念后,国内外关于土壤质量及土壤质量的概念不断发展变化。1992年美国召开的土壤质量会议认为土壤的主要功能包括3个方面:①生产力,即土壤提高植物和生物生产力的能力;②环境质量,即土壤降低环境污染物和病菌损害的能力;③动植物健康,即土壤质量影响动植物和人类健康的能力[6]。合理的土地利用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对外界环境变化的抵抗力,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则会导致土壤之郎下降。土地利用方式改变,从而引起土壤质量动态变化的现象,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提出了不同的土壤质量指数计算方法"美国有多变量指标克立格法(mvik)、土壤质量动力学方法和土壤质量综合评价法;国内则有土壤质量相对指数[1,6,7],土壤质量矩阵。因此,土壤质量是土壤肥力质量、土壤环境质量和土壤健康质量3个既相对独立而又有机联系的组分之综合集成。美国土壤学会对土壤质量的定义为,在一定的自然和管理生态系统边界内,同土壤特定功能相联系的能力,它维持植物和动物生产,保持并提高水和空气质量,维持着人类健康和生境。因此,土壤质量包含2个层面的定义:一方面是土壤内在质量,是土壤维持生产力、环境净化能力以及保障动植物健康能力的集中表现;另一方面是动态的土壤质量,即土壤受使用者和管理者影响下土壤功能的持续性,是土壤使用和管理的反映。
2. 土壤质量的指标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研究内容:
1退耕年限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有机质、全n、全磷p、速效p、速效k、碱解氮等)
2不同树种对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有机质、全n、全磷p、速效p、速效k、等)
4. 研究创新点
土壤质量演变是当前土壤学研究的热点,本研究结合当地实际,选择代表性较好的退耕还林区域,分析了土壤养分动态变化,揭示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该研究为当地制定土地利用政策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