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植物种群结构是植物种群生态学的重要内容,研究植物种群结构与动态不仅可以了解现在的种群状态,也可分析过去种群的结构与受干扰情况以及预测未来的种群动态。此外,研究植物种群结构还有助于揭示植物的种子散布、萌发及幼苗生长等特征。目前国内外为了更好地了解植物种群的结构和生长状况,对研究区域内保存较为完好的典型性植物种群进行了种群大小级结构和分布格局等方面的研究,初步摸清研究区域内植物种类,进一步研究植物群落结构、物种组成,了解植物生长状况,预测群落发展趋势,并探讨其动态过程及机制,为植物种群的更新、种群的保护及引种造林提供理论依据。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在国内,种群结构与分布格局的研究相对比较迟,80年代以来才得以进行。阳含熙的《种群结构》的非正式版以及他在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对草原群落水平格局的研究工作,引出了一系列种群分布格局的测量及方法分析,从而推动了该方面的研究。杨持等学者,在研究草原群落水平格局中,为克服区组分析法调查统计量大而代表性又差的不足,应用了二维网函数插值法。插值法的发展,是种群分布格局研究的一大进步,尤其是在密度较高的草本植物种群分布格局的研究中,具有无可比拟的长处。
国外对种群结构与分布格局的研究比较早,Gleason和Svedburd是最早各自独立的对群落中植物种群个体分布的非随机性进行研究的学者。Svedburd的检验方法,开创了种群分布格局研究的先河。英国生态学家P.Greig-Smith对随机取样进行改进,采用区组分析法。这被认为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它既克服了单一取样尺度带来的影响,又保留了样方取样的优点;既可以进行分布格局的测定,又可以达到分离分布格局规模与强度的目的,因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种方法使分布格局的研究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本论文研究内容共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一、查阅有关文献,了解所研究的课题及其相关的基本概念,完成文献综述及开题报告。
二、浙江凤阳山、褐叶青冈种群的基本概况及基本研究方法的确定。
4. 研究创新点
目前国内对种群结构与分布格局的研究并不多见,大多数都是对种群结构的研究或者对种群分布格局的研究,两者相结合的比较少,对于褐叶青冈的研究也是少之又少。本论文是对凤阳山褐叶青冈种群的结构与分布格局的研究,在国内还是比较少见的。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