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处理对巨紫荆种子萌发的影响开题报告

 2021-09-15 13:00:34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目的

巨紫荆(cercis gigantean cheng et kengf.)原产我国浙江、湖北、广东、贵州等地, 为豆科紫荆属落叶乔木, 胸径可达50 cm, 高可达15m。在浙江天目山、安徽南部和大别山、湖南、湖北、贵州、广东等地海拔600~1 000 m 地带有零星野生分布, 现今安徽、湖南均有树龄在50~80 年的大树。花冠紫红色, 形似紫蝶。该树种适应能力很强, 耐寒、耐旱、耐水湿, 对土质要求不高, 在肥瘦或酸碱性土壤上均能生长, 喜光,对氟化氢、二氧化硫、氯气及烟尘的抗性均强,有广阔的园林应用前景。巨紫荆现存林木极少, 主要为播种繁殖,但种子发芽率低。本课题试图采用稀土和水杨酸等物质促进其种子萌发,并进行育苗试验,为扩大巨紫荆苗木繁殖面积,解决苗木短缺问题提供技术指导。

研究意义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国外对种子发芽和种子休眠的研究:

种子含水量和积温对种子萌发和种子休眠的影响。种子休眠是植物在长期的系统发育过程中形成的抵抗外界不良环境条件以保持物种不断发展与进化的生态特性,是调节萌发的最佳时间和空间分布的一种机制。在不同的生境中,种子的休眠特性不同,因此在不同空间萌发也有差异。光打破休眠的种子,只能在数毫米的表土内萌发;光敏感性强的休眠种子,林冠下层的光照不足以解除休眠,而空旷处则不然;需低温打破休眠的种子,在气候温暖的热带地区是很难自然萌发的,因此种子的休眠性调整了植株的空间分布。

种子休眠是植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对农业生产、造林和苗圃经营者而言,又是一项重大的挑战。首先采回的种子必须先进行休眠解除,然后才能在苗床上发芽且,进行预处理过程中,要时常注意处理方法是否正确和条件是否适宜。在实际工作中,不同的休眠必须采用不同的方法来打破。对许多植物来说,由于种子休眠是综合休眠,打破其休眠也可能需要采用复合的方法;结构休眠可以用割伤、磨破或部分切除等来解除休眠,或用强酸(如硫酸)、氧化剂(如 h2o2) 等处理;种壳休眠可利用低温层积等方法加以解除;未成熟胚休眠可利用温暖层积解除休眠,而生理休眠是综合休眠,打破其休眠也必须用复合的方法;通常对于一种植物而言,打破休眠的方法有多种。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具体实验内容和计划

2010-11-1~2011-1-15:取巨紫荆的未完全成熟的种子,去种皮消毒,播种在灭过菌的培养上培养,观察并记录巨紫荆种子幼胚萌发的情况。对胚萌发的幼苗进行扩大繁殖。

2011-2-1~2011-3-30 利用储藏过2个月的巨紫荆种子用稀土和水杨酸处理进行萌发实验,记录和观察巨紫荆中萌发的情况(发芽率、活力指数等种子萌发指标)。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创新点

实验及测定要求至少3次重复,实验数据及结果要实事求是。

认真记录实验每项原始数据,原始数据电子化,并做好备份,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方法软件进行处理,包括方差分析,标准误,相关性等。

根据实验及统计结果认真进行分析,结合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参考文献,分分析稀土和水杨酸对巨紫荆种子萌发的影响。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