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包含参考文献)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学生姓名:尤韵雅学号:P1601100405
所在学院:建筑学院
专业:建筑学
设计(论文)题目:盐城市第五初级中学设计
指导老师:付悦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结合毕业设计(论文)课题情况,根据所查阅的文献资料,每人撰写 25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 |
文献综述 一、课题的内容、意义和发展现状 (一)课题来源 盐城市第五初级中学是江苏省盐城市初级中学教育集团新城分校。学校位于国家级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心位置,是城市往东发展的纽带,区域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具有较好的自然环境位置,将为周边社区提供较高质量的生活服务配套。拟建项目将成为未来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具有影响力的花园式初中。在校园的规划设计中,以环境品质的提升为目的,以人本主义为立足,实现校园环境、功能、技术的优化,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环境。 (二)课题意义 自然环境、城市化进程和现代都市生活赋予学校新的、更多的使命,学校需要真正融入城市生活,不再只是一个置身繁忙城市之外的安静的、孤立的所在。现代社会的学校设计主要呈现出三大特点:质量优先、可持续性理念日益受到关注以及学校逐渐成为当地社区的中心。本项目整体规划按照国家《城市普通中小学建设标准》中规定的初级中学10轨30班,每班50人规模设置,学校位于东山路以东、海河路以南、雁荡山路以西、胜利河以北,东西长约303米,南北宽约199米,可使用面积约101.46亩,容积率不高于0.8。其中地块内有一条河道,学校具有较好的自然环境位置。 从地图上看,五中规划新址位于三小(开发区小学)东侧,位置较偏僻,位于盐城市的开发区。目前,学校周边都是未征收的民房和农田。 (三)目前国内外学校建筑发展现状 目前国外学校建筑设计基本都在遵循新型学校理论,新型学校的理论基础及实践从教到学,从单一到多样化是新型学校改革的目标。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希望每一位在校学生发挥自身的优势及特点,自觉、自主、积极、主动地学习进取并使其学有所长,这是进行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工业化时代的思维模式是少品种、定型化、大量生产。与之相比较,信息化时代要求多品种、个性化、小批量生产。 在教育界,信息化社会思维模式体现为:让学校从教育的场所向学习的场所转换,并通过新的教学方式实施,促使学生自主、自发地学习,同时在学习中掌握自主、自发的主宰自己行为及前途的生存方式。 最早进行教育改革及新型学校建筑空间探索的当属英国,十九世界以来定型化的近代教育方式及学校建筑在二战后得以改进,以珍惜每位学生成长为目标的教育改革,对以黑板、讲台为中心的教学形式予以否定,以启发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培养动手能力及小组学习讨论为主的学习形式开始实施,进而发展到取消以固定级、年级单位的施教体系、实现学习方式、学习集团组织灵活多样的新型教学体系.与新型的教学体系相适应,学校建筑也开始了新型空间及环境的探索,在新的学校建筑空间环境中实施新的教学内容。在日本,新型学校建设实践起步较晚,但由于是建立在总结欧美经验的基础上的,近年来发展与普及转快。新型学校建筑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普遍教室与长外廊空间组合的原形,而加宽外廊空间并使外廊与教学空间成为一体,这样,即可按传统的方式分班上课,也可以展开多种形式的灵活教学活动,并在通风、采光、节能等方面有一定的优点。 在我国,由于受校舍数量不足及危房大量存在等压力,国家规模的开展新型学校建设实践还未提到议事日程上。据调查,在一些沿海及经济发达地区已开始着手小班化、个别化教育的试点,与此同时,开创能够满足这种新型教学方式的建筑空间的努力也在积极进行。 |
2. 研究的基本内容、问题解决措施及方案
二、课题主要内容及拟解决的问题 (一)设计目标 遵循新星学校理论,合理全面的安排学校各个功能内容,着重总体布局及校园环境和场地设计,单体建筑设计做到有统一性并且富有变化。因中小学校人流量大,活动集中,规律性强,对垂直交通及水平交通的组织须妥善处理,详细理解防火规范的诸多规定。在学校建筑在组合形式上,外观处理上,自由度较大,能够充分发挥构思能力,做出创新。尊重当地的历史文化,同时与周围环境协调。 (二)理念要点 1、营造健康、轻松、愉悦的氛围 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不仅要满足功能的需求,而且应更多地从他们的感受去审视设计,创造他们喜爱的、舒适的环境。 2、设置有利于学生交往的外部空间 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人不可能离群索居,而必须学会在社会中与他人的正常交往,学会互助、交流,在交往中展现自我,获得社会的承认,从而实现个人存在的价值,这早在孩童时期就开始了。幼年的孩子喜欢共同嬉戏,在游戏中学会遵守规则并获得交往经验。更大的孩子则喜欢在共同参与中展示自己的特长和才华。孩子的这些特点,在设计中应该得到相应的体现。例如专门设置内庭、下沉式广场以及小型舞台、大台阶等设施,这些都普遍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3、创造富有特色、生气勃勃的建筑形象 校园建筑应具有特定的气质,外观应纯净、健康,富有情趣和个性,不应该奢华、矫情和造作。唯有如此才能塑造良好的环境,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富有特色的建筑形象可以塑造校园的良好意象,加强学生对校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凝聚力。生气勃勃的建筑形象令人振奋,有助于稳定学生心态,激励学生求学奋进。同时,中小学校园建筑丰富的视觉形象,可以满足学生们这一阶段独有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设计中,可通过建筑体量高低错落的组合,抑或一些独特的造型语汇,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从而获得他们的喜爱和认同。 4、遵循与社会主流价值取向协调的设计美学 校园建筑的设计美学倾向与社会主流价值取向应协调一致。蕴含于建筑中的美学观念会为学生们逐渐感知,从而影响到他们的价值取向。校园建筑的物质职能和文化职能并不矛盾,它们既不能截然分开,也不存在孰先孰后的问题。设计中物质职能的完美设计,如防火、流线、朝向、通风的恰当处理本身就是一种人文关怀;而文化职能的实现往往也与技术的设计水乳交融,难分彼此。校园建筑中文化职能的体现为设计增加了新的视觉效果和空间趣味,也使校园建筑更加丰富,更有个性,更有人情味。 (三)关于设计细节的注意点 1、校园外部环境 合理的学校服务半径:中学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000m;小学服务半径不宜大于500m。走读小学生不应跨过城镇干道、公路及铁路。有学生宿舍的学校,不受此限制。 安静周边环境减少噪声污染:学校主要教学用房的外墙面与铁路的距离不应小于300m;与机动车流量超过每小时270辆的道路同侧路边的距离不应小于80m,当小于80m时,必须采取有效的隔声措施。 2、出入口 校园共需设置三个出入口,分别是主入口,强调校园的序列,具有较强的仪式感,接近行政办公楼、后勤及公共开放出入口,教职员工及对外开放时段的社会人群由此进入学校,入口附近需设置少量临时车位和地下车库入口、家长接送出入口,上下学时段对外开放供家长接送学生,入口附近需设置少量临时停车位和家长等候区。学校出入口应面向其所服务的住宅区或大量来校的部位。 学校入口应设于靠近交通方便,上下学安全,车流量较小的街道内。如必须将主入口设于干道,应避免与大量车流出入的单位为邻。利于安排教学用房,体育活动场地。利于学校功能分区及道路组织。入校后直达教学楼,不应有横垮体育场及绿化区的可能性;学生进校后也能不经过教学区到达体育活动场地。出入口是大留学生集散场所,且时间集中。应有足够宽的校门。 校门外应设置视野开阔的,较为宽敞的缓冲空间 3、总平面 教学、图书、实验楼应布置在校园中安静的部位,并有良好的朝向。办公部分应安排在对外联系便捷、对内管理方便的位置。生活服务用房,为保障其对外联系方便及不干扰校内的正常活动,应设有独立出入口,能自成一区,与教学用房有距离。体育活动用房应接近室外体育活动场地,形成体育活动区。教学用房、教学辅助用房、行政管理用房、服务用房、运动场地、自然科学园地及生活区应分区明确、布局合理、联系方便、互不干扰。风雨操场应离开教学区、靠近室外运动场地布置。音乐教室、琴房、舞蹈教室应设在不干扰其它教学用房的位置。在建筑用地范围内,建筑组合尽量紧凑、集中,以节省建筑占地面积或范围,为保证体育活动场地创造条件。道路系统简明直接即满足正常情况人流顺畅,也保证紧急情况人员疏散安全。 4、教学用房的建筑朝向与间距 校园内各栋建筑之间,校内建筑与校外相邻建筑之间,其距离应满足消防及卫生间距等有关规定。从全国日照条件来看良好的朝向为南北向。满足防火间距(耐火等级分为一、二、三、四级,一级最高,四级最低。) 5、防噪间距 两排教室场边相对时,其间距不应小于25m,教室场边与运动场地的间距不应小于25m。 教学楼、图书馆、实验楼、办公楼等建筑长边平行布置时,其建筑仿噪间距不小于25m。 办公楼、图书楼、实验楼、专用教室(不包括音乐教室)等建筑之间长边布置时,噪音间距不小于15m。 如教室顶棚以吸声材料装置时,教学楼与教学楼、图书楼、实验楼、办公楼之间防噪声间距不小于18m。 6、普通教室设计的一般要求 应有足够的面积,合理的尺寸,能满足学生近期与远期学习要求。良好的朝向,充足而均匀的光线,要避免直射阳光的照射,还应设置满足照度要求、用眼卫生的照明工具。 教室座位布置便于学生书写和听讲,教室讲课辅导、通行及安全疏散。良好的声学环境、采暖、换气、隔热和通风条件。 (四)研究方法 1、调查法:通过实地考察与网上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社区行政服务及文化中心现实状况的材料。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发,它综合运用观察法、谈话、问卷、个案研究等科学方法,对对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 2、文献研究法:通过网络资源和图书馆的文献资料对社区行政服务及文化中心的研究文献进行研究。 3、个案研究法:它是认定研究对象中的某一特定对象,加以研究分析,弄清其特点及其形成过程的一种研究方法。 4、归纳总结:对上述资料以及实际调研所获得的资料进行整合,从而对项目有了更为深刻理解,也找到设计该项目的切入点,有利于下一步方案构思的进行。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建筑设计,李志民张宗尧,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中外建筑论文:适应素质教育的新型中西方小学建筑形态探 |
指导老师的意见 1.对文献综述的评语: 2.对本课题的深度、广度及工作量的意见和对设计(论文)结果的预测: 指导教师: 年月日 所在专业审查意见: 负责人: 年月日 |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