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大学校园总体规划研究开题报告

 2021-08-14 01:57:49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

1.1研究目的

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高校招生规模也不断增长,我国高等院校的建设也迎来了黄金建设时期 ,许多高校都扩建校区、新增校区来容纳更多的学生。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致使高校教育资源出现超负荷运转,高校不得不寻求新的发展空间来适应不断扩大的办学规模趋势。为此,当前许多高校不同程度都面临着扩大、调整、合并和改造、搬迁、新建等各项任务。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环境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这些都决定了必须进一步深入开展校园规划的研究与设计。

与此同时,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新发展时期,如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们面临的严峻挑战。中央从战略高度适时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体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我们一切领域发展建设的总体原则与基本方针,从而实现了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中国化阐释”。它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我国正在由战略目标转向自觉行动,并集中反映出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和谐共生的发展思想。

校园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绝不仅仅是“一草一木”、或是“一栋建筑”这

样的独立性问题;而是关乎整个校园环境与其各方面制约因素共同发展的系统性问题,因此,有必要立足校园整体规划的全局性视角,来对传统的校园规划理念及其建设发展方式做出适时地反思与调整。

1.2研究意义

大学校园环境作为人类社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可持续发展的健康与否,不仅关乎校园自身前途命运,同时也由于其自身巨大的“消耗力”和“影响力”,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其它各个领域。所以,推进关于大学校园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讨,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随着当代大学校园规模的日益扩大、组织结构的日趋复杂以及与社会联系的日渐紧密,人们逐渐意识到:大学校园自身也是一个受到各种复杂因素影响和制约的环境,大学校园的建立及发展过程同样是校园环境与其各种制约条件的互动联系过程。另外,以武汉理工大学南湖校区为例,找出其中设计的不足,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以更好地满足生活在该校区的同学和老师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打造一个适合师生生活和学习的美好空间。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尽管当前丰富的校园规划理论研究对于推动校园建成环境的不断完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鉴于在校园建设领域,对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理解和贯彻也是一个逐渐全面、逐步深化的过程,因此,在此前一个时期的理论研究领域,明确提出以“可持续校园建设”为主题或与之相关联的研究尚不多见。目前能够检索到的建筑学相关学位论文仅包括:《论中国高校生态可持续校园模式》(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论文),《高校节约型校园规划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中南大学硕士论文),《大学校园的有机生长》(浙江大学硕士论文),《新世纪校园规划实践与思考》(清华大学硕士论文)等为数不多的几篇,数量十分有限。由此可见,针对大学校园环境可持续发展相关问题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开展和深化。

以《论中国高校生态可持续校园模式》(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论文)研究为例,该论文重点从校园的用地、用能、用水、绿化、信息化与智能化等六个方面论述了如何构建“生态可持续校园”模式;但并未从校园空间规划的视角对大学校园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系统、全面地探讨,其策略构建重点仍然是集中在相对“微观”的建筑单体设计或建筑技术设计层面。

国外有关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的书目是比较广泛的:

(1)D.M.Norris and N.L.Poulton 合著的“A Guide For Planners”(1991,SCUP)是一本简洁、明了的入门读物,可以使首次做规划的人迅速地了解规划。同时,该书列举了大量的规划文献。

(2)B.P.Nedwek 主编的“Doing Academic Planning:Effective Tools for Decision Marking”(1996,SCUP)从环境扫描、课程规划、人力资源规划、信息技术规划、学生服务等方面分析了学术规划。

(3)《俄勒冈实验》(The Oregon Experiment),加州伯克利分校建筑学院教授 C ·亚历山大也写了有关高校规划的著作。书中提出人们应当参与他们的房屋、街道和社区建设。俄勒冈大学试验是他在实践中展示其环境结构中心理论的实例,用简单的细节,大量的例子来展示如何实现以下六个原则:有机秩序、参与、分片式发展、模式、诊断和协调。

(4)Charles W.Moore 著的《Campus Community》对大学的规划设计理念也做了很多分析,将大学作为一种城镇来看待。

(5)由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罗林.弗朗西斯编著的《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People Place——Design Guidelines for OpenSpace)》一书中也有关于大学校园户外空间的论述,强调户外空间是能让人驻足其中的区域,而不是经过的区域,并据此引申出一系列导则。大学校园的户外空间是控制校园形态环境的重要因素,这些理论均可给人不少启示。

(6)Achyat Kanvinde and H.James Miller 所著《Campus Design in India》(1969);这些论著有的从景观、视觉美的角度探讨校园建设,有的侧重校园形式和空间,有的侧重探讨校园技术创新和校园管理等。

(7)日本,《大学の空间》。(15)Thomas A Gaines 著《The Campus As A Work Of Art》(1991)将校园规划要素扩展,突出艺术的作用,并把外部空间作为评价校园的首要因素。书中从形式方面的角度分析了美国大学校园,围绕规划、建筑、景观的特点对典型校园进行了评价。

表一:国外校园规划建设特点

国外大学

校园规划建设特点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1.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以及现代建筑的协调;

2.闹市区校园美丽宁静环境的形成:身处闹市区却在校园中心区形成历史悠久的步行区域和延伸系统;

3.校园进行功能分区以及注重与城市的联系。

哈佛大学奥斯顿新校区

1.保留老区的优点:传统的校园,互相联通的开放空间;

把工业景观转变为共享的社区环境,活跃的公共领域与步行街道,适用被奥斯顿邻里战略框架原则;

2.在查尔斯河上建造Larz Anderson行人桥,在Soldiers Field街道上建造河边新区的公共入口,建造朗费罗步行道;

集合多种用途:生命科学,教育,公众健康和工商管理研究;文化和体育;本科生和研究生住所;

3.创造活跃的聚会场所,Barry’s Corner与它的各式零售,娱乐文化及民间活动;校园南部则是教师、学生和奥斯顿居民活动的开放场所;

4.规划同时考虑到校园建设和社区建设,营造步行道,在城镇中介绍共享使用部分;

5.连接老区的方便、高效的穿梭系统;提供公共交通,储备城市环形隧道或地面道路;

6.“最佳做法”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对雨水的管理,节约能源,定义室内空间和户外空间,符合LEED的标准。

瑞士苏黎世大学I rchel 新校区

1.没有围墙的校园:没有正式的校门,整个校园序列的开始是树林中的慢跑道和正在锻炼的学生。穿过树林,是豁然开朗的草坪,波光粼粼的湖面,以及远处山上简洁现代的教学楼;

2.原生态的景观环境:在建设中尽可能地保留了自然的水系、山貌、湿地和树木;

3.多层次户外敞地:湖泊、湿地至室外多层次的绿化平台,再至室内外的国度空间,其目的是在校园呢营造一个立体的、多层次的参与性系统空间;

4.集中紧凑的建筑布局:几乎所有建筑物错落有致地不知在东西轴线不断升高的台地两侧。

加拿大西门菲莎大学

1.总平面布置:整个建筑群联为一体,分区合理,布置紧凑。采用架空层、内廊、遮荫廊、凹廊、地道等交通空间将一大群建筑连接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以交通中心为中轴,东为教学区,西为学生活动区与宿舍群;

2.巧妙地利用地形,该校大部分建筑物随高就低地建筑在布纳比山脊;

3,。对外交通枢纽是交通运输中心,内部联系以连廊为主,停车场设置在距教学区较远的东西两端;

4.利用自然景观发展纸杯,校园四周均有富有大自然气息的森林区;

5.建筑风格上,整个建筑群和谐、简练、高低错落有致。远眺校园,有一种美和力的感受。

辛辛那提大学

1.新安排的建筑物是为了填充校园结构,而不是占据开敞空间;

2.合理安排建筑物以塑造户外空间;

3.使开敞空间“波动”起来,将其作为一个连接组织贯穿校园。

表二:国内大学校园规划建设特点

国内大学

校园规划建设特点

武汉大学

1.选址:选定为远离闹市的东湖之滨珞珈山下。与西方开放式校园的选址要求一致,也遵循了中国古代书院选址相地的传统;

2.校园总体结构:功能分区型校园,教学科研区、学生生活区、体育活动区、教师生活区功能分区明显。自由敞开式校园:中间为下沉式中心花园(结合体育场),北边包括老斋舍、图书馆建筑群、理学部建筑群,南边是工学部建筑群。轴线尽头是规划的大礼堂。近代中国教会大学的影子:布局为一个巨大的十字架,又主轴线和次轴线所形成;

3.中国园林的设计的理念:空间组织上,运用宏观园林化手法;传统的构园形式,如轴线对位,传统的造景方法如对景、换景、借景、移景等;

4.传统风水中的“形势说”。“百尺为形”:校园老建筑的高度和建筑围合的院落都控制在20~30m;“千尺为势”:各学院之间的大致距离在240m以内;

在局部空间结构上,建筑群之间更多提此案了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

5.建筑形式上,充分体现了中西方建筑技术的结合。

西安外国语大学淮安学院

1.合理的功能分区与组织结构——理性校园的回归;

2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之间的三角关系,做到动静分离,疏密有致,内外有别;

3.分期实施的独立性与整体规划的空间完整性;

4.园林式、开放性校园空间环境;

5.校园建设满足网络化教学的要求,强调信息的交换与流通;

6.高效便捷的路网结构,适度的人车分流;

7.统一协调的建筑风格:新校园的建筑既有西外传统文脉的传承,又有淮安地域特色的吸取,实用、经济、美观,强调得体的设计。

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南湖校区

矿业大学南湖校区有着明确的功能区域划分,主要分为:行政办公区、学院区、教学区、生活区与体育运动区(图1)。功能区域之间由道路、人造水系划分,图书馆位于教学区与区之间,与学校两个大门之间形成了良好的轴线关系。这种以功能区划为出发点的规划模式拥有许多优点,功能区域的明确划分,有利于提高学习及生活的效率,高效的路网简洁的布局也给校园交通带来诸多便利,且便于管理,大轴线景观也凸显了学校气势。

上海大学

总体构思特点:

①以绿为中心,动静分离,疏密有致,内外有别而又相互渗透的功能分区;

②反映教育民主化趋势的自由式校园布局,基于城市肌理的斜向脉络;

③面向城市,服务社会的开放性结构,体现生态环境,反映人文精神纯净典雅的学府氛围;

④人车分离,高效2便捷的双环路网;

⑤适度聚集,形成组团的建筑布局;

⑥线性骨架,弹性生长,分期实施,相对完整,逐步成型的操作模式。

规划布局:

①以绿为中心,教学区与生活区并置两侧,对应布局,同步发展;

②基于教育民主化的自由构图,顺应自然的斜向脉络,面向城市的开放结构;

③以外环线进行不同功能的界定,,实现功能合理分区;

④聚集成团的建筑布局,纯净素雅的建筑风格;

⑤线性骨架,弹性规划,分期实施,相对完整,逐步成型的操作模式。

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新校区

尊重基地的环境条件,顺应基地内的环境肌理, 营造一种与山水环境相结合的、 充满诗意的大学校园空间, 是设计构思的主要出发点。 各院系在用地空间上的集聚使资源共享成为可能, 规划设计强化其整体性, 整合其功能结构和用地布局, 弱化院系之间的联系, 强化公共空间与校园之间的联系。规划形成 “交通网络” 、 “环境网络” 、 “功能网络”,以“网络”的概念来强化校园整体性和连续性。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2.1设计内容

本论文将重点分析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校园规划方面的应用、提出合理正确的大学校园空间设计理念、总结现有阶段中国大学校园普遍存在的校园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的问题。并基于上述问题和理念对武汉理工大学南湖校区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收集图片、资料以及有效数据,分析南湖校区现有规划设计中的不足以及改进的方法。

2.2技术方案及措施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计划与安排

3.进度安排

第1-4周: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国内外关于大学校园规划设计方面的理论、方法和实践案例,了解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主要内容;

第5-8周:对该理工大学校园所在区域和实际建设情况进行实地调研,收集资料、图片、数据,对相关资料进行初步处理;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参考文献(12篇以上)

4.阅读的参考文献不少于15篇(其中近五年外文文献不少于3篇)

[1]李赫,翁季.土地节约型大学校园规划初探[j].福建建筑.2013(02)

[2]王扬,窦建奇.当代大学校园规划理念与设计策略[j].华中建筑.2010(12)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