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DOM虽然仅占土壤总有机碳的一小部分,但它代表着土壤有机碳中最活跃的碳库,在土壤营养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土壤的矿质风化,土壤的形成,难溶性阳离子的溶解,养分的有机结合以及污染物的迁移转化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诸多研究发现,在实验过程中不同的提取方法对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的测定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需要进一步研究寻找最佳的实验方法。本实验将以太湖流域肖甸湖区为试验基地,充分利用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研究分析肖甸湖围湖造田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溶解性有机质的变化情况,以及不同提取方法对溶解性有机质含量测定的影响。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国内外同类研究概况
国外
国外对土壤有机碳的研究开始较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学者开始进行全球土壤有机碳总库存量研究。但早期对土壤有机碳库存量的估算大都是根据少数土壤剖面资料进行的。如1951年rubey根据不同研究者发表的关于美国9个土壤剖面的有机碳含量,推算出全球土壤有机碳库存量为710 pg。1976年bohn利用土壤分布图及相关土组(soil association)的有机碳含量,估计出全球土壤有机碳库存量为2 946pg。这两个估计值成为当前对全球土壤有机碳库存量的上下限值。20世纪80年代,由于研究全球碳循环与气候、植被及人类活动等因素之间相互关系的需要,统计方法开始被应用于土壤有机碳库存量的估算。如p0st等在hold ddge生命带模型基础上,估算了全球土壤碳密度的地理分布与植被及气候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全球1 m厚度土壤有机碳库存量为1 395 pg。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内容
本实验将以太湖流域肖甸湖区为试验基地,充分利用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研究分析肖甸湖围湖造田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溶解性有机质的变化情况,以及不同提取方法对溶解性有机质含量测定的影响。试验以太湖流域肖甸湖区围湖造田后的四种土地利用类型(包括香樟林、水杉林、毛竹林和农田)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溶解性有机碳。
计划
4. 研究创新点
围湖造田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以往的研究都仅限于该方式对湖泊生态系统本身所造成的影响。本研究则将这种特有的土地利用方式与现在的研究热点全球气候变化结合起来,显示了本研究的一个特色。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