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乌桕sapiumsebiferum为大戟科落叶乔木,产于我国秦岭、淮河流域以南,东至台湾,南至海南岛,西至四川中部海拔1000米以下,西南至贵州云南等地海拔2000米以下地区,在我国分布范围甚广。同时,乌桕是集观叶、观果、观树形为一体的色叶树种,春秋季叶色红艳夺目,不下丹枫,乌桕的树冠整齐,叶形秀美,已成为长江流域主要的秋景树种,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除此之外,乌桕种子黑色、圆球形,含油,是重要的工业木本油料树种。乌桕种皮表面白色的蜡层可以榨取固体的油脂叫桕脂或皮油;黑色种皮内的种仁,可以榨取液体油叫桕油或梓油。乌桕还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因此,乌桕的经济价值极高,在我国已有1400多年的栽培历史,是我国特有的重要经济树种。综上所述,研究乌桕的栽培繁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生产活动中,乌桕常以种子繁殖为主,采种时间通常在11月中旬,当70-80%果实完全裂开,露出种子时为最佳采种期。种子采收后,进行筛选,去除杂质及劣质种子,将好种子摊于干燥的室内阴干。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发现,乌桕种子具有明显的休眠习性,成熟的种子通常需要层积两个月以上才能部分解除种子的休眠,乌桕种子的这一习性给乌桕的生产带来了极大地不便。近几年对乌桕种子休眠原因的探究有很多,主要包括乌桕种皮结构、种子吸水特性以及内源抑制物方面的研究,而以往的研究表明,乌桕种子休眠原因主要是因为种皮、胚乳中存在着内源抑制物。
本文以不同种源的乌桕种子为材料,采用不同浸提液酒精、酚、甲醇、水等分别提取种皮、胚乳中的抑制物,以此来了解不同种源抑制物成分是否有差异,并通过比较不同种源种皮、胚乳提取物对白菜籽发芽的影响,探讨不同种源种子休眠程度的差异以及内源抑制物类型的差异。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乌桕种子不易萌发,具有明显的休眠特性,过去往往认为是由于乌桕种子外面所包被的蜡层导致的,然而近期研究表明,除了种皮的机械障碍,生理方面的因素如:种子的吸水特性、种子内源抑制物对种子发芽的影响等也是影响种子休眠的重要因素。尤其是种皮和胚乳种子抑制物的成分对种子萌发影响较显著。
对于种子内源抑制物的提取有多种方法,如茖葱种子甲醇及水的浸提液对白菜种子的发芽具有抑制作用;红松种子由于其含油量极为丰富(含油78%左右),给抑制物的提取造成了不便,常用蒸馏水浸提后,调至等电点,使蛋白质沉淀;南方红豆杉的种子则用甲醇来浸提抑制物;而室温下用乙醚浸泡柴胡种子24小时可以显著得提高种子发芽率。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具体实验内容如下:
1.不同种源的种子分别利用水、酒精、甲醇、酚等提取物提取乌桕种
皮和胚乳中的抑制物;
4. 研究创新点
本实验对不同种源抑制物的提取采用了不同的浸提液,既比较了的不同浸提液提取效果的差异,同时能够反映出不同种源乌桕种子内源抑制物成分、含量的差异;另外通过不同种源种子的发芽实验进一步比较不同种源乌桕种子休眠程度的差异。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