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动物体形大小、形态和局部特征的两性异形极为普遍。两性异形的成因主要是性选择,但是两性的食性差异、生长速率也可能导致两性异形。不同的动物种类两性异形的成因不同,研究特定种类动物的两性异形, 可以对其进化选择压力有更具体的了解。本研究以极具代表性的蜥蜴种类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荒漠沙蜥个体发育过程中的形态指标(体长,腹长,头长,头宽和尾长),检测两性个体在生长过程中的差异,探讨蜥蜴两性异形的成因。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个体大小、体形、体色和局部形态特征的两性异形是爬行中的普遍现象。两性异形的进化与多种因素有关,性选择(通过雌性选择或雄-雄竞争获得交配机会)、自然选择(两性生态位分离以降低食物、空间等资源竞争)和生育力选择(增大雌性体型或腹腔容纳量)被认为是驱使动物两性异形进化的重要选择压力。除此之外,两性生长速率、性成熟年龄、寿命和死亡率等近因因素差异亦能导致两性异形。这些选择压力或因素在解释两性异形的成因时并不互相排斥,通常两性异形的产生是多种选择压力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特定物种中不同因素对两性异形进化的相对贡献可能不同。
蜥蜴类个体大小的两性异形有三种类型:(1)雄性大于雌性,此种类型较为常见,已报道的种类有中国石龙子、蓝尾石龙子、蜡皮蜥、多线南蜥、原尾蜥虎等;(2)雌性大于雄性,主要见于青海沙蜥、印度蜓蜥等卵胎生种类;(3)两性同型,如北草蜥、山地麻蜥、密点麻蜥、变色树蜥。蜥蜴头部、腹部、尾部和四肢长的两性差异也相当普遍。雄性成体头部普遍大于雌性个体,主要是由于蜥蜴摄食、格斗和征服配偶等重要活动与其头部大小有密切的关系。腹长和尾长也存在两性间差异,雄性的尾长较长与容纳半阴茎有关,而雌性腹长相对较长有利于提高繁殖输出。蜥蜴形态特征通常与繁殖输出相关联,因而获得雌性繁殖数据对阐明两性异形的进化原因亦具有重要意义。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研究内容:
按照动物生态学的相关理论,以蜥蜴类动物为实验模型,通过测定荒漠沙蜥个体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变化,检测两性个体在形态上的差异,探讨这种两性差异的成因。具体方案是:饲养刚孵化出来的荒漠沙蜥幼体,以挤压两侧半阴茎法辨别性别,每隔15天测量幼体的形态,获得形态数据(体长、腹长、头长、头宽、前肢长、后肢长和尾长)。数据分析均在统计软件包中进行。
研究计划:
4. 研究创新点
性选择、自然选择和生育力选择被认为是驱使动物两性异形进化的重要选择压力,但相对贡献可能不同。本研究以分布于西北荒漠地区的蜥蜴为实验模型,选材极具特色,旨通过检测该蜥蜴两性个体在生长过程中的形态差异变化,探讨影响荒漠生境中蜥蜴两性异形的因素。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