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总字数:4433字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目的: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其技术特点也影响着广大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尤其是在交通理念上的影响,共享单车这一新生事物以其方便快捷,切合互联网线上线下发展模式等特点迅速走进我们的生活。
本文希望对大学生这一主要用户进行调查研究,综合科技接受模型,分析影响共享单车接受度的直接和间接因素,为共享单车投放和使用情况提供参考。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文 献 综 述
共享单车是属于互联网创新的商业模式,同时也属于交通工具范畴。其发展形势,使用状况也与其他互联网科技发展模式有所不同,目前国内外对此类新型交通概念的研究甚少,尚没有成熟的研究关注哪些因素对用户接受度产生决定性的作用。但其实质仍属于新兴互联网科技。对共享单车受众的研究可以借鉴交公共通工具受众的研究成果,因此本章主要总结共享单车的概念,以及回顾总结以往的接受理论模型。
2.1 共享单车的概念
2.1.1公共交通工具的概念
公共交通工具,是指所有的收费提供交通服务的运输方式以及免费服务。公共交通系统物理构成要素有道路、交通工具、站点设施等。同时,大众也将公共交通称为公共运输。
一般来说,公共运输可以分为人员运输与货物运输两个方面。而单一的人员运输则称之为公共交通。城市范围内定线运营的公共汽车、轨道交通等交通方式。是属于狭隘的公共交通概念。(瞿何舟,2005)
本文以参考现有的公共交通概念来引述共享单车概念。
2.1.2共享单车的概念
共享单车的概念是在2006年清华大学的一帮学生提出的,最初的形式是将校园内自行车资源整合,在学校范围内做到单车共享。16年底以来,国内共享单车突然就火爆了起来,最近有一张手机截屏迅速红遍网络。在这张截图上,24个共享单车应用的图标整整铺满了手机屏幕。真的是一张图说明共享单车的紧张竞争。而在街头,共享单车已经到了密密麻麻的程度,各种颜色的不同品牌的共享单车遍布各大城市路边和街道。(赵丽,2016)
随着互联网 时代的到来,这种创新的模式和理念走进到各大城市里面。共享单车已经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注意。由于共享单车所宣扬的低碳出行的理念,政府对这一事物也处于积极乐观的观察期。资源共享,便利便捷十分符合当代互联网社会线上线下结合的发展态势。所以,作为互联网络新思维的发展事物,共享单车的出现以及发展不仅仅对我们甚至对于社会来说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2.2 科技接受行为理论
2.2.1理性行为理论TRA
美国学者FishbeinAjzen(1975)在上个世纪末提出来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TRA)。主要是用来解释采用一项新鲜事物的过程的。TRA以社会心理学知识为根据。他主要认为是意图(BI)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同时个人对行为的态度(AT)和主观规范(SN) 又决定了意图。依据TRA,一个人的行为态度主要是取决于其对该行为将要带来的结果的某种信念(Behavioral Beliefs and Outcomes Evaluation)。而个体主管规范的信念和想要遵守它的欲望(Normative Beliefs and Motivation Comply)反而影响个体的主观规范(朱阁,2009)。理性行为理论模型见图2-1:
行为信念和结果预估 |
规范信念和遵守欲望 |
主观规范(SN) |
态度(AT) |
行为意图(BI) |
行为(A) |
图2-1 理性行为理论(TRA)(FishbeinAjzen,1975) |
2.2.2技术接受模型TAM
技术接受度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是由Davis et al.(1989)提出来的。它最开始的运用主要是为了解释计算机的使用行为。它是把TRA作为理论基础通过吸收期望理论模型、自我效能理论等相关理论中的合理内核进而提出的主要适用于信息技术采纳研究的技术采纳模型。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是TAM模型的基本构件。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通过共同影响了潜在采用者的态度来影响采用意图和实际采用。其中行为意图也受到感知有用性的直接影响。另外,外部变量对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也会产生可能性的影响。TAM模型以其结构上的简约,在研究领域当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和拓展。技术接受模型见图2-2:
外部变量(EV) |
感知有用性 (PU) |
感知易用性 (PEOU) |
态度(AT) |
行为意图(IA) |
实际采用(AU) |
图2-2 技术接受模型(TAM)(Davis,1989) |
2.2.3整合型技术接受与使用理论模型 UTAUT
现在大多数科研工作者使用的基本框架是TAM模型,这个框架主要是用来解释外部变量对使用意愿的影响的。但是随着该领域相关研究的扩展,那些针对不同领域的相关变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文卡特希(Venkatesh,2003)等人整合了当时具有重要影响的八个模技术。任适配模型(Task-technology Fit,简称 TTF)、创新扩散理论(IDT)、计划行为理论(TPB)、动机模型(Motivational Model、复合的 TAM 与 TPB 模型(Combined TAM and TPB)、理行为理论(TRA),简称C-TAM-TPB)、,简称 MM)、社会认知理论(SocialCognitive Theory,简称 SCT) 、PC 利用模型(Model of PCUtilization,简称 MPCU),总结并提出了整合型技术接受与使用理论(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Technology,简称 UTAUT)。UTAUT 模型从上面的八个模型中总结归纳出四个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影响使用意愿和使用行为的核心变量,它们是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和便利条件。在该模型中,将年龄、经验、性别与自愿性作为调节变量用来观测调节变量的作用。整合型技术接受使用理论模型 UTAUT 如图 2-3 所示。
图2-3整合型技术接受与使用理论模型 (UTAUT)(Venkatesh,2003)
2.2.4移动学习的用户接受度模型
《移动学习的用户接受度实证研究》的作者付世容和顾小清在其文章中指出,用户的满意度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指标。在整合模型的过程中,他们认为移动学习的成功不仅仅要注重质量更要关注用户满意度。因为质量由用户感知实用性、可用性和任务负载来决定(见图2-4)(顾小清,付世容,2011)。用户的满意度则是由实用性和可用性决定的。用户的满意度决定了移动学习的发展空间。
情景 |
感知实用性 |
任务负载 |
感知可用性 |
满意度 |
使用意愿 |
图2-4 移动学习的用户接受度模型(顾小清,付世容,2011)
参考文献
[1]瞿何舟.城市交通不同层次整合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
[2]赵丽。共享单车敢问路在何方[J].法制日报,2016(12):7-8.
[3]Fishbein M.,Ajzen I.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M].Addison-Wesley, Reading MA.1975.
[4]Ajzen I.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M].Organizational Behavior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1991.
[5]邓朝华. 移动服务用户采纳模型及其实证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 2008.
[6]朱阁. 移动商务消费者决策行为中的接受与转移研究[D]. 北京邮电大学, 2009.
[7] Venkatesh V., Morris, M.G., Davis, G.B., Davis, F.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ward a UnifiedView [J]. MIS Quarterly, 2003, 27 (3): p425-478.
[8]Davis F.D.,Bagozzi R.P.,Warshaw P.R.(1989). User acceptance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 comparison of two theoretical models[J].Management Science,35(8):982-1003.
[9]邓朝华. 移动服务用户采纳模型及其实证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 2008.
[10]俞坤. 基于UTAUT模型的移动互联网广告的用户接受模型的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2
[11]方少卿,赵俊杰. 基于用户接受度视角的网络广告投放策略研究[N].宿州学院学报,2012-11(11).
[12]顾小清,付世容. 移动学习的用户接受度实证研究[J].网络教育, 2011(6):48-55.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
1. 绪论
1.1研究背景
4. 研究创新点
本文分析共享单车的研究以及发展现状,找出影响其用户接受度的影响因素,从而可以更好的了解用户接受度,站在用户角度提出相应的共享单车投放使用提出改进意见。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