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桕种子内源抑制物成分的研究开题报告

 2021-08-08 21:09:48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乌桕(Sapium sebiferum )为大戟科落叶乔木,在我国16个省区皆有分布。乌桕喜光,耐干旱,耐瘠薄,耐盐碱,抗风、抗病虫害能力较强,耐短期渍水,不耐严寒,不耐久荫。作为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景观树种之一,乌桕季相变化丰富,秋天叶色由绿变黄、变红或变紫,极具观赏价值。乌桕种子黑色、圆球形,含油率40%左右,可以榨取固体的油脂叫桕脂或皮油,具极高的经济价值。因此,乌桕是集能源、药用、材用、观赏为一体的多用途树种,研究其栽培繁殖方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生产上,乌桕以种子繁殖为主,但乌桕种子具有明显的休眠习性,成熟的种子通常需要层积两个月以上才能部分解除其休眠,这给乌桕的播种繁殖带来了很多不便。以往对乌桕种子休眠原因的探索有很多,目前认为多是由于种子内所含的内源抑制物造成的,但是对乌桕种子中内源抑制物的成分、含量尚未见报道,因此,有必要深入展开相关研究,为其休眠机理研究以及更好地解除其休眠提供理论依据。

本研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造成乌桕种子休眠的内源抑制物的成分,购买标样,验证标样对白菜籽发芽的影响,进一步判断该物质对种子萌发可能造成的影响,探讨这些内源抑制物与乌桕种子休眠的关系。该实验的开展,对加深种子生物学的了解、揭示休眠及其解除机制以及对今后乌桕种子的生产应用都将提供帮助。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种子休眠是具有正常活力的种子在适宜的环境条件(光照、温度、水分和氧气等)下仍不能萌发的现象。休眠一般指的是环境条件完全满足萌发的需要,但种子还是不能对这些适宜的条件起反应。它和处于静止状态的种子是不同的,静止状态的种子通常是指处于干燥状态或处于不利条件下不能萌发的种子,这些种子一旦吸水或转移至适宜条件就能萌发,但也有学者将种子在不利条件下不能萌发称为强迫休眠。

种子休眠的分类方法有多种,根据种子休眠产生的时间可分为初生休眠或先天性休眠(收获时即已具有的休眠现象)和次生休眠或二次休眠(原来不休眠或解除休眠后的种子由于高湿、低氧、高二氧化碳、低水势或缺乏光照等不适宜环境条件的影响诱发的休眠);根据休眠因素所在种子中的解剖位置可分为外源休眠(种壳休眠)、内源休眠 (胚休眠)以及两大类间的各种组合;根据休眠的机制可分为物理休眠、化学休眠、生理休眠等;根据休眠的程度又可分为浅休眠、中等程度休眠和深休眠等。

引起种子休眠的原因很多,有的是由于种子特有的解剖结构和特性,如种皮纤维素木栓化或果胶质加厚;有的是种子本身的生理原因造成的,如种胚发育未成熟、种子中存在着抑制萌发的物质等;有的则属于生理代谢问题,如胚的代谢活动较低或使胚萌发所需的酶、激素、可溶性代谢物质以及其它化合物达不到足够的水平等。但总体来说,造成种子休眠的各种因素之间不是孤立的发生作用,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共同控制着种子的休眠,这也使种子休眠的研究更加复杂化。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研究内容:

1.本次拟以2016年采自新沂的乌桕种子为材料,去除蜡质层,进行下面相关实验:

2.用80%的甲醇溶液浸提乌桕种子,再用系统溶剂法对甲醇浸提液进行初步的分离,一共可分为五个组分:石油醚相、乙醚相、乙酸乙酯相、甲醇相及水相,用白菜籽发芽试验判断各相的生物活性。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创新点

本实验以乌桕种子为材料,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乌桕种子各有机相进行成分鉴定,进一步深入探究乌桕种子中的内源抑制物种类及其相对含量与其休眠的关系,为乌桕休眠及其解除机制以及对今后其播种育苗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