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城市滨水(waterfront)景观指的是在城市范围内,在水域与陆地相连接的一定范围区域内的滨水区内进行的景观设计,它大致可分为滨河、滨江、滨湖和滨海景观。城市滨水景观主要指对位于城市范围内的较大型水体区域进行规划设计所形成的优美风景。陆上滨水景观具体组成包括软质景观和硬质景观两类。软质景观以植物配置与种植布局为主要内容,硬质景观包括地坪、地面铺装和环境小品设施等。
通过研究,增强人与水的联系,增强山与水的交织,从而加强山、水空间的活力,加强人与山水的互动。改变现在单调的景观,减少现有的静态观赏空间。使得珍珠泉景区东段得到复兴,东段水系景观得到提升。使整个东段场地增强与整个珍珠泉景区的联系,更加的和谐。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西方发达国家的滨水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20世纪70至90年代,欧美国家掀起了对滨水区再开发的热潮,引起了学者、规划师们的兴趣。
19世纪后半期,经过设计的公共滨水区已经出现,如有美国景观设计学之父之名的olmsted就设计了波士顿城市公园系统中的翡翠项链、芝加哥博览会等。这些自然主义的形式和美化城市的理念一直沿用到了二战时期。二战后,随着美国公路运输的高速发展,水运被取代,公园等陆上公共空间取代了滨水区。而欧洲国家进行的滨水区设计向美国传达了对滨水区的喜爱,于是,越来越多的海边城市、湖边社区、河边城镇滨水区被用作公共空间,提供居住、休闲、商业、办公等功能。1969年,圣安东尼奥举行半球展览,使美国注意到该市的paseo del rio河道;1979年密西根州弗林特的河岸公园中的重要组成物是按照阿基米德原理建城的几何雕塑型渠道;在奥克拉玛州,athenatacha1982年设计的blair喷泉用灯光和水创造出水坝、瀑布和雕塑。90年代以后滨水区设计成为设计创新、历史特质维护和公共空间文化价值的载体,成为设计的重点。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本课题依据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要求和原则,对珍珠泉景区设计研究,介绍珍珠泉景区的区位条件,设计原则和方法,研究公园本身的地域条件和特征,细致分析空间格局的层次及构景要素。主要概述了滨河景观的发展历程、用地现状、设计原则、设计细节,并对本次研究进行总结。
珍珠泉东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不足:
1.空间亲水性不足。珍珠泉东景区水系两岸岸线形式单一,未能形成良好的亲水空间。局促的土坡驳岸既没有营造出曲折自然的岸线,也没有给有人创造良好的亲水空间。人与水近在咫尺却难以亲近,不仅造成河道自身缺乏灵性和变化,也使得滨水空间失去了应有的生活情趣。
4. 研究创新点
1.驳岸景观节点的公众参与性。
驳岸区人流呈不均匀动态分布,景观节点需要在有限的带状空间满足不同类型人群的心理需求,从而设计不同特点、尺度、类型的公共休闲、娱乐、服务设施,使不同的景观空间节点在有限的空间内最大限度地提升自身的使用价值,创造休闲方式的多样性,小互动提供良好的条件并引到公众参与进来。
2.增加互动,分段规划,增加景观细节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